8月22日,职业罪犯小德卡洛斯·布朗(Decarlos Brown Jr.)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一列火车上,悄悄走到23岁乌克兰难民伊琳娜·扎鲁茨卡(Iryna Zarutska)身后——她正安静地坐着,专注于自己的事。布朗毫无预兆地用刀连刺她颈部三次,冷血地将她杀害,随后悠闲离开,手中仍紧握着滴血的凶器。
这起无知而野蛮的袭击被监控录像拍下,但夏洛特市民主党市长维·莱尔斯(Vi Lyles)却要求不公开录像,表面上是为了尊重受害者家属。最终录像还是流出,事件如野火般蔓延——但这团火始终烧不进主流媒体的“免疫堡垒”。即便埃隆·马斯克在“反觉醒”(End Wokeness)话题下点出媒体的惊人沉默,推动事件进入病毒式传播,主流媒体依然无动于衷。
事实上,没有一家主要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NPR、路透社、CNN、《华尔街日报》等——报道了此事。人们或许会想,这些权威媒体中至少会有一家打破沉默。但正如马特·泰比(Matt Taibbi)曾精辟指出的:
“新闻报道是群体行为,没有哪只角马能脱离队列而不打乱整体节奏。它们会集体坚守防线,直到集体放弃。”
截至本文写作时,媒体“兽群”似乎开始不情愿地向趋势低头。这意味着,某个经过“消毒”的版本即将铺天盖地而来。
双重标准:种族犯罪的报道潜规则
这起事件为何最终获得关注?首要原因是媒体对跨种族犯罪报道的赤裸双重标准。当受害者是白人、凶手是黑人时,媒体通常选择沉默;若无法回避黑人针对白人的犯罪,报道会刻意淡化种族信息,语气近乎“唉,真是个悲剧”。而当种族角色互换,媒体则会大肆渲染,种族议题从开头贯穿始终,如电流般贯穿后续报道。
这种扭曲的跨种族犯罪报道,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在美国,黑人始终面临白人种族主义攻击的致命威胁——这正是“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重要推动力。但实际数据却揭示了相反真相。2020年司法部报告中一段罕见直白的表述:“2019年,黑人罪犯针对白人受害者的暴力事件(472,570起)是白人罪犯针对黑人受害者(89,980起)的5.3倍。”尽管拜登政府时期的司法部报告未再重复此数据,但街头现实并无改变。
伊琳娜之死发生在美国主流媒体信任度跌至谷底的当下。误报与事实错误已成常态,无需赘举;媒体对叙事的操控也如此露骨,如今识别任何报道背后的“建制派议程”已成“客厅游戏”。
但这触及一个敏感议题:这起无意义杀戮引发的愤怒,也暴露了一个长期被禁忌的裂痕——许多美国白人已厌倦被剥夺表达最微弱、最试探性的“种族团结”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却慷慨赋予其他群体。类似剧情正在英国以不同角色上演。
援乌叙事下的“选择性失聪”
还有另一重角度已被广泛讨论:受害者是乌克兰公民,而美国自2022年起耗费巨资“捍卫”这个国家。华盛顿向基辅提供的约1300亿美元援助,摊到每位乌克兰公民头上约3500美元——足够雇一名火车保镖了。
然而,“挺乌”群体的沉默与主流媒体如出一辙。这印证了战争以来始终清晰的现实:不服务于西方精英媒体叙事的乌克兰死亡,会被无视与遗忘。这种沉默也尖锐地揭示:美国的“挺乌”情绪本质是进步主义议程的附属品,由疲惫的媒体统一发声支撑。街头飘扬的乌克兰国旗,很少反映原则立场,更多是对精英信号的顺从。
有人会说,各方不过是在“街垒”上各自站位,为这场深刻的人间悲剧赚取政治分数。我们会被称为“赞美凯撒而非埋葬他”。这名年轻女性的死亡确实是人间悲剧,尤其令人痛心。但仅视其为悲剧,便是忽视其更宏大的背景,拒绝得出任何结论——这是蓄意的无知。
当一场悲剧揭开两种深层意识形态偏见的交汇,它揭示的是驱动美国生活模式的“磁石”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