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公布对黄岩岛的新规划后,菲律宾“闻着味”找上门来表示抗议,我们的回应也相当直白——不接受。
中国正在南海尝试一种新的“打法”,通过在黄岩岛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更好地保护并开发这些岛礁。虽然表面看起来,这个举动比起“海警船常态化巡逻、军舰定期巡航”显得更加“温和”,但实际上这一招直接戳在了美菲等国的“软肋”上,从菲律宾方面第一时间对此表示“抗议”,就能看出中方布局的高明之处。
【中方的布局,从来是为了长远打算】
“不战而屈人之兵”,美菲套路被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菲律宾媒体报道,就在中方宣布在黄岩岛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前,美军的一架MQ-4C“三叉戟海神”无人侦察机还抵近黄岩岛附近空域,试图为菲方“撑腰”,给我们“找麻烦”。
对于这个不速之客,我们自然第一时间进行了驱离,迫使美军侦察机迅速离开,随后,中方就公布了建设保护区的消息,就是要让美菲等对我国岛礁“不怀好意”的国家彻底“死心”。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菲律宾这几年在南海的“存在感”,基本是靠“碰瓷”刷出来的。
尤其是黄岩岛,菲方船只在附近海域晃悠的频率极高,今天以“渔业作业”为名撒网,明天派公务船“巡航”刷存在,甚至搞出个“新渔民英雄”计划,把渔民当“先锋”,想用“民生需求”包装政治野心。
但中国设立保护区的消息一出来,菲律宾的底气瞬间泄了大半,因为它的“搞事”套路全被打乱了。
首先,菲方最常用的“物理入侵”玩不转了,过去菲船总爱往黄岩岛周边凑,要么“误入”领海,要么“不小心”抛锚,以此试探中方的执法力度。
【美军侦察机再敢来,就是“以身试法”了】
在设立保护区后,黄岩岛将被划分为以下三部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菲船再想靠近,就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否付得起代价,真要被中国海警逮到违规,连辩解的余地都没有。
其次,菲方最拿手的“舆论战”也没了市场,这些年菲方总把“中国海警驱离”说成“欺负小国”,把“渔民作业”包装成“强硬象征”。
但保护区设立后,中国的管控有了更正当的理由:我们是在护生态,菲方要是再派船硬闯,就成了“破坏生态的国际麻烦制造者”,国际社会看了都得摇头——毕竟谁会支持一个为捕鱼破坏珊瑚礁的国家?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的“渔业牌”彻底失效了,过去菲方总说“黄岩岛是渔民的饭碗”,想用“民生”绑架舆论。
可保护区明确禁止过度捕捞、垃圾弃置,菲渔民再想在那片海域撒网,不仅可能被中国海警制止,还会被国际环保组织盯着——要是真为了“吃饭”,菲政府早该管管自家渔民的滥捕行为,而不是煽动着去“冒险”。
【菲律宾的冒险心理,是南海问题的不稳定因素】
菲律宾的噪音不是重点,中国在做长远打算
有人可能会想:“中国犯得着为黄岩岛这么‘费心思’?”其实不然,黄岩岛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一块礁盘那么简单。
从生态看,黄岩岛周边是南海少有的“珊瑚礁乐园”,这里的珊瑚种类多、生长密,是石斑鱼、海龟等珍稀生物的“育儿所”,也是周边渔场的“鱼苗仓库”。
但这几年,全球变暖导致珊瑚白化,极端台风破坏礁体,再加上海上活动增多,生态压力越来越大。设立保护区,相当于给这片“海洋生态屏障”上了道“保险”——核心区严格保护,缓冲区修复生态,实验区合理利用,既能维持珊瑚活力,又能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
从区域合作看,这是中国在南海“以生态促共赢”的一次尝试,南海周边国家谁不想要好生态?越南划了珊瑚保护区,菲律宾自己也立法保护重点海域,联合国报告说南海珊瑚礁每年创造340亿美元的生态价值。
中国设立黄岩岛保护区,是想牵头办大事——比如未来和其他国家共享生态监测数据,联合开展珊瑚修复,甚至开发“生态旅游”让周边渔民受益,这种“一起护海、一起获利”的模式,比争来争去更有意义。
从战略布局看,这是中国在南海“先定规则、再做管理”的关键一步,过去南海争议中,常因“规则模糊”闹矛盾——比如“领海范围怎么划”“渔业活动怎么管”。
黄岩岛保护区的设立,相当于用国际通用的“自然保护区规则”给这片海域定了规矩:哪些区域绝对不能碰,哪些区域可以有限利用,违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有了这套规则,中国海警的巡航、执法就有了更清晰的依据,未来和东盟国家谈南海行为准则时,也能多一份“实践样本”。
【有了明确的规划,我们的执法也更加精准】
中方布局已成,菲方更不是对手了
不难看出,中国的布局早就不是“单点动作”,而是形成了“法理+管理+舆论”的完整体系。
从法理上,中国的每一步都有依据,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设立保护区是国内法的合理延伸,也是国际法的通行做法,菲方所谓的“抗议”,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脚。
从管理上,中国的管控能力越来越强,保护区分级管理后,中国海警的巡航更有针对性,这种“精准管控”比过去的“被动应对”更有效,也让菲方的“小动作”越来越难奏效。
从舆论上,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越来越鲜明,菲律宾搞“渔业政治化”,中国搞“生态保护”;菲律宾派船“碰瓷”,中国派海警“护渔”;菲律宾找媒体“炒热度”,中国用数据“讲事实”。
时间久了,国际社会自然看得明白:谁在真心护海,谁在借题发挥。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布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区域发展、全球治理连在一起的。
【海洋经济拥有的潜力的是巨大的】
未来,随着黄岩岛保护区逐渐运转成熟,中国可能会推动建立“南海生态合作机制”,拉周边国家一起参与监测、修复;也可能依托保护区的生态资源,发展“海洋碳汇”“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力。
这种“长远布局”,菲方要是现在挑战,不仅捞不到好处,还可能被排除在未来合作的大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