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前几天,刚在北京跟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碰面,现在一个重磅消息就跟着来了。
卢卡申科和金正恩这一聊,直接聊出个“后续行程”:金正恩当场邀卢卡申科来朝鲜做客,而卢卡申科刚回白俄没几天,就借着9月9日朝鲜国庆的契机,给金正恩发去贺电,明明白白表了态“我准备好访问平壤了”。
阅兵式前,金正恩邀请卢卡申科访朝
卢卡申科在贺电里说:“我特别怀念前不久在北京的会晤,我确认会在双方方便的‘最近时间’访问贵国,把两国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这话里的信号很明确——他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把北京聊的“口头约定”,稳稳落到了实处。
他还在贺电里特意夸了朝鲜:“从1948年建国到现在,朝鲜经历了无数考验,但这些考验只会增强朝鲜人民的精神,让朝鲜牢牢守住了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
这话不是客套,要知道白俄罗斯这些年也一直顶着西方的压力,两国在“不被别人拿捏、守住自己的路”这事儿上,本来就有共鸣。
白俄和朝鲜1992年建交,高层互动一直不算密集。真正的转折点在去年7月——白俄新外长雷任科夫刚上任不到一个月,就直奔平壤,这是白俄罗斯建国以来,外长第一次访朝。
当时朝鲜外务相崔善姬直接表态:“两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朝方将把双边关系推进到‘新纪元’!”这话里的“共同理想”,说白了就是俩国家都不想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到了今年,双方的动作更“实”了。5月的时候,白俄副总理舒莱科带着代表团去平壤待了4天,专门开“朝白政府间贸易经济合作共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能开“第三次会”,说明双方早有成熟的合作机制。
白俄有工业、科技优势,比如机械制造、农业技术;朝鲜有资源,还有自己的产业基础,双方的互补性本来就强。这次会议大概率是敲定了不少具体项目,不然卢卡申科也不会这么着急去“升舱”。
而这次卢卡申科爽快答应访朝,最关键的“催化剂”,其实是北京这个“主场”。要知道,金正恩这次来中国出席九三纪念活动,堪称“里程碑式访问”。因为这打破了他父辈“一对一”的外交惯例,这也是金正恩的“多边外交首秀”。
朝鲜领导人在北京
中国给的这个平台,对朝鲜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朝鲜因为核问题,在国际上常被贴上“孤立者”的标签,这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场合亮相,本身就站在了“历史正义”的一边。
在这种场合露面,能让外界重新看到朝鲜“正常国家”“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形象,不是西方抹黑的那样。而卢卡申科正好也在北京,二人一碰面,金正恩顺势发出邀请,卢卡申科当场接下,这既是给彼此面子,更是给中国这个“搭桥人”面子。
马来西亚总理在京见到金正恩
朝鲜这会儿“罕见开门,说到底是形势逼得,也是自己想通了。现在乌克兰危机没停,朝鲜半岛这边美日韩三天两头搞军演,西方对朝鲜的制裁没有松减。
白俄罗斯因为支持俄罗斯也被西方制裁。两国都面临“被围堵”的压力,这时候“抱团取暖”就是最直接的选择。
而且,这会儿正好是“俄朝关系升温”的档口。而白俄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铁杆盟友”,现在朝白走近,很容易形成“俄白朝三边合作”的雏形。
三国都在欧亚大陆,都扛着西方的制裁,要是能把资源整合起来,比如俄罗斯出能源、白俄出技术、朝鲜出资源和劳动力,在欧亚大陆上就能形成一个“小循环”,西方想卡脖子也没那么容易。
2019年4月,金正恩与普京会面
再往深了说,卢卡申科这次访朝,是“三方共赢”。
对朝鲜来说:既能拉来白俄的技术和投资,还能借着这个机会拓展“多边外交”——以前朝鲜的外交主要靠中俄,现在多了个白俄,外交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
对卢卡申科来说,这也是稳国内、拓国际的好机会:白俄经济这些年受制裁影响不小,跟朝鲜合作能搞点实在的项目,提振国内经济;同时借着朝俄、朝白的合作,也能巩固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毕竟“有朋友、有合作”,总比“单打独斗”强。
而对中国来说,这事儿更能体现咱们在地区事务中的“不可替代”。两国的领导人在中国见面、敲定合作,这本身就说明中国是个“可靠的平台”。
中国既不搞“小圈子”,也不强迫谁选边站,但能让有合作意愿的国家,在咱们的主场找到机会——中朝是传统友谊,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白俄是俄罗斯的盟友,这种“朋友圈”的联动,既维护了地区稳定,又让各方都能受益,这就是“中国智慧”。
或许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引发美西方的反弹?肯定会,但反弹也没用。因为这三个国家本来就被制裁惯了,现在是“越制裁越抱团”。比如朝白的经贸合作,本来就不用美元结算,用本币或者卢布、人民币,西方想卡脖子都没处卡。
九三阅兵
未来,朝白关系大概率会往三个方向走:
第一,政治上更“铁”。卢卡申科访朝后,两国可能会发表联合声明,在国际事务上更同步;
第二,经贸合作更“实”。之前聊的农业机械、基础设施、资源开发这些项目有望加速落地;
第三,三边合作起步。俄白朝可能会搞个“三方合作论坛”,先从能源、交通入手——比如修一条连接三国的物流通道。
说到底,这次卢卡申科“刚回国就赴约”,朝鲜“罕见开门迎客”,表面看是两国的一次外交互动,背后其实是国际格局变化的缩影:美西方总想搞“阵营对抗”,但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想被绑架。
而中国在中间扮演的角色,不是“主导者”,而是“搭桥者”——用自己的主场外交,给各国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大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谈合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担当”:不搞强制,不图私利,只愿帮着大家把“朋友”变多,把“合作”做实。
回头看北京那场会面:卢卡申科和金正恩几句看似平常的交谈,最后变成了一次重要的访问。这说明,外交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有时候一次真诚的碰面、一个及时的邀请、一次爽快的答应,就能让两个“老朋友”的关系再上台阶,也能让朝鲜这样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多一分自信、多一分空间。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那场在中国制造的“相遇”——这大概就是“中国之约”最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