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一篇专题报道,讲述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建设电池工厂的动态。报道中指出,宁德时代将派遣约2000名工人赴西班牙建设一座巨型电池厂,并且这种“劳动力输出”模式与中国早年派遣工人去非洲建设基础设施的做法如出一辙。
欧盟的反应让人有些不解,毕竟,欧洲各国不仅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存在着诸多短板,而且在自身的产业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企业的投资无疑为欧洲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却依然受到批评。这不仅凸显了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产业格局变化中的紧张关系,也让人不禁质疑:欧盟是否真的做好了与中国合作的准备?尤其是在全球气候目标、能源安全、以及技术合作等方面,欧盟是否能抛弃那些无理的偏见,做出更加理性和务实的决策?
宁德时代的西班牙电池厂项目,投资总额高达40亿欧元。这座工厂不仅是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之一的宁德时代布局欧洲市场的重要一步,还将成为西班牙重要的工业项目之一。除此之外,远景动力和国轩高科等中国企业也在西班牙和德国建设电池厂,推动欧洲电动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这些项目预计将为当地提供数千个就业机会,也将有助于欧洲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
然而,胡克斯特拉却在批评中国的减排目标时提出了“令人失望”的言辞,认为这一承诺不够雄心勃勃,不足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这种言论在目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下显得尤为突兀。欧盟在能源供应问题上已经遭遇重创,尤其是在天然气方面,欧盟的碳排放控制过去多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而现在,随着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上升的趋势。这样的情况,难道欧盟就有资格高高在上批评中国的减排目标吗?
胡克斯特拉的批评不仅仅是对中国的减排目标发泄情绪,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欧盟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存在的“双重标准”。当欧盟一方面声称致力于气候变化合作时,另一方面却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对中国企业出言不逊。尤其是在欧盟和美国的外交博弈中,欧盟往往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忽视中国在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不可忽视的是,胡克斯特拉本人对特朗普的支持以及对美国传统能源产业的吹捧,也暴露出其背后的双重标准。在特朗普的气候政策下,排放削减的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胡克斯特拉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反而对中国的努力提出苛刻要求。这种“双标”行径无疑伤害了中欧之间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氛围。
中国外交部对胡克斯特拉的批评做出了及时回应,强调欧盟应当摒弃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北京指出,欧盟不仅要在气候变化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更应避免一味站在高处指责他国,应该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尽管存在欧盟内部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敌意,但不可忽视的是,欧盟的某些理性声音和政府官员已认识到,与中国的合作对欧洲经济和绿色转型至关重要。中国不仅在新能源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尤其是在电池和储能领域的技术积累,更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努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例如,宁德时代的投资,不仅是为了填补欧洲电池制造的技术空白,也是为了推动欧洲在电动汽车产业中的竞争力。而且,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之一,宁德时代在西班牙的工厂将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的工业水平,为欧洲的能源转型提供新的动力。这一过程中,西班牙政府和当地政治团体并未像某些欧盟官员那样采取抵制态度,反而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中国在气候领域的举措为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冯德莱恩的态度已经显示出,欧盟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尤其是在绿色技术和气候变化方面,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战略调整。尤其是当面对美国在全球气候政策上的退步时,欧盟也不得不考虑如何与中国等国家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欧盟是否能够在未来统一内部意见,推动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深入合作,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欧盟的气候政策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理性务实的声音,主张与中国加强合作,推动绿色转型;另一种则充斥着极端的遏华情绪,拒绝与中国进行合作,甚至无理批评中国的减排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