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匈牙利国家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三份协议总规模达5400亿元人民币。
这次签约,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反映了中欧金融合作持续走向深入,也彰显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日益提升的分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续签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市场驱动,成果显著。
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开始,历经十余年砥砺前行,人民币在货币结算、金融投资、储备货币等领域全面开花,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发展格局,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接受”,逐渐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的重要选项。
跨境支付规模快速增长。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业务范围持续扩大、支付功能不断增强,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在环球银行金融电讯系统(SWIFT)之外的新选择。
目前,CIPS的业务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共处理业务402.95万笔、金额高达90.19万亿元。
SWIFT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占比达2.93%,稳居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若按全口径(包括贸易融资、跨境投融资)计算,则已跃居全球第三。
就在国庆节前夕,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同步推出跨境数字支付、区块链服务和数字资产三大业务平台,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化运营和金融创新应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业务平台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双边互换机制日趋完善。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纽带,中国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范围与规模也持续扩大。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总规模合计约4.5万亿元人民币,基本覆盖了全球重点地区的主要经济体。
这些协议让人民币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为签约双方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支持,有效降低了全球经贸活动对传统结算货币的过度依赖,让人民币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从“可选货币”逐渐变为“优选货币”。
离岸市场建设稳步拓展。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境外枢纽”,离岸人民币市场呈现出“多点开花、稳健运行”的态势。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三联通、三便利”六项措施,进一步深化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更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地位。
同时,新加坡、阿联酋、南非等新清算中心也加速布局,形成“主枢纽+区域中心”的离岸网络。6月12日,毛里求斯正式指定中国银行毛里求斯分行为人民币清算行,打通了非洲东岸-印度洋航道上的关键“中转站”,为亚非洲际间的人民币贸易与投融资提供极大便利。
6月12日,中国银行毛里求斯人民币清算行开业仪式在毛里求斯举行。
金融投资比重持续提升。
近年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价值大幅提升,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配置意愿持续升温,使人民币稳居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显现出中国从“贸易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型。
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身中国债券市场交易,总持债规模达3.83万亿元,较2017年“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
此外,今年前八个月,境外投资者的债券现券成交规模约11.8万亿元,其中“债券通-北向通”的总成交额约7.2万亿元,显示人民币金融功能持续增强。
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可喜成果,也是国家维护金融安全的战略选择。它关系到中国如何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争取更大主动,也关乎新兴市场国家如何摆脱美元霸权制约。
对冲美元霸权风险。
长期以来,全球金融体系高度依赖美元,使各国在国际结算和外汇储备上面临结构性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秉持多边主义原则,通过增加选项增强体系韧性,降低单一货币依赖带来的金融风险。
以俄罗斯为例,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冻结了俄罗斯大量美元外汇储备,俄罗斯随即在对华贸易中转向使用本币结算,到今年上半年,双方本币使用比例已超过95%,人民币的使用率还高于卢布。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人民币也成为规避美元风险的重要工具。例如,尼日利亚央行在今年初宣布将人民币提升为其主要外汇储备货币之一,用于缓解美元短缺和汇率压力;印尼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也开始增加人民币储备,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和外汇管理。
助力全球南方发展。
近年来,人民币通过提供稳定融资与结算渠道,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选择权的金融合作范式。
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从2020年的14%提升至2025年的31%;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则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超1200亿元,占其总贷款额的35%;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中人民币使用占比已超50%,形成“贸易创新—货币渗透”的正向循环。
随着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经济融合的持续深化,以及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加速应用,人民币有望在产业链整合、绿色转型、数字贸易等新领域发挥更重要作用,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9月18日,2025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
提升国际话语权。
货币是政治的延伸。人民币在全球金融贸易领域的地位跃升,背后是中国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中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与欧洲三大央行续签5400亿元本币互换协议,为柬埔寨金港高速项目提供82亿元人民币融资,这些都显示出中国的政治主张获得了更多国家认同。
这种话语权的跃升,体现在多维度博弈的细节之中:以往美国能单方面制定全球金融规则,如今中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欢迎;以往美国能随意用SWIFT制裁他国,如今CIPS的存在让这种制裁的政治效果大打折扣。
人民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金融选择和风险抵御手段,有助于维护其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当前,中国正在通过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推进货币多元化,这种基于互利共赢原则的国际化路径,既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也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稳定和多元的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必将持续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人民币国际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