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我提到非洲人的“慢”。不是那种懒,而是根植于文化传统里的慢。我在后台,也看到不少评论留言。有这么一条,很有意思。
“既然说肯尼亚慢,那为什么他们跑步那么快?”
是啊。想想那些跑步比赛,尤其是马拉松,颁奖台常年站着来自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运动员。假如随便拉个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大概率会说:非洲人天生跑得快啊。
呃…如果把原因简单地归为“天赋”,那就不是科学,而是玄学。在肯尼亚的这些天,我也一直在试着寻找答案。
结果发现,这件事背后,不止是两个被折叠的世界。还关系到寻找人生的意义。
肯尼亚人跑得快,有着强大的底层动力,和清晰的目标牵引。
怎么看呢?
我们先从他们的两个世界开始。
01
第一个世界:为了生存,不得不跑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前现代、与土地和贫穷紧密相连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最佳代言人,是世界冠军埃鲁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地球上唯一一个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男人。他的故事,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缩影。
他的人生,被四种残酷的要素所塑造。
第一,高海拔环境。
肯尼亚的“长跑圣地”伊滕,位于海拔2400米的东非大裂谷。
我们普通人,偶尔登山、去高原,累得气喘吁吁,只为感受不一样的风景。而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对他们来说,低氧,不是体验,而是日常。长期下来,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血液里能产生更多的红细胞。这就相当于,身体自带一个“氧气罐”。这不是为了跑得快,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第二,独特的生理构造。
如果你留意观察,非洲顶尖跑者的小腿,会发现他们普遍小腿又细又长,尤其跟腱,特别长。
这意味着,在同样的速度下,他们的能量消耗效率更高。说白了,就是“更省油”,而且跑得更远。这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
第三,艰苦的童年生活。
基普乔格童年时的家,离学校很远,每天总共要跑上20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在无形中,为他打下了极其恐怖的有氧基础。而在肯尼亚,还有无数孩子有着跟他相似的童年。在一个孩子脑中,不会思考“我为什么要跑”,只有“我必须要跑”。
对他们来说,跑步不是健身,不是爱好,就是生活本身。
第四,简单的饮食结构。
前两天,我们去了当地一个部落。我刚拿出一袋奶糖,一群小孩子就围了上来,伸出小手。我不停地拿糖、发糖、拿糖……不一会儿就发完了。也许,他们平时很难吃到这样的糖。
当地人的主食,是一种叫“乌伽黎”的玉米糊。配上蔬菜和少量的肉,就成了他们的一餐。饮食结构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他们只有这些。但是,这种高碳水、低脂肪的饮食,恰好非常适合耐力运动员。
你看,高海拔造就的“血氧外挂”、天生的细长小腿、跑步往返的童年生活、简单的饮食结构。这四类“必需品”,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长跑运动员的世界。而这,也是无数肯尼亚人的真实写照。
最终,指向了一个最根本的词:生存。
在这里,他们没空思考如何去远方寻找人生的意义,因为他们人生的最大挑战,自出生起就摆在眼前。每一口呼吸、每一份食物、每一次奔跑,都在为“活下去”而拼尽全力。
仅仅为了“活着”本身,就构成了奔跑的全部理由。
这个前现代的世界,为肯尼亚人成为长跑健将,提供了最坚硬的内核,和最原始的“燃料”。那件“别无选择,不得不做”的事,是他们动力的根基。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还只是一曲生存的赞歌。真正让人震撼的,是他们如何把这种原始的“燃料”,转变成改变命运的动力。
02
第二个世界:为了改命,不得不跑
如果说,在第一个世界,最大问题是“生存”。那到了第二个世界,就要面对“怎么活得更好”。
这是一个,高度商业化、全球协作的后现代世界。
很多肯尼亚年轻人投身职业跑步,原因非常简单:赚大钱。
在肯尼亚或埃塞俄比亚,当地的年均收入,大概只有几百或一千美元。而一场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奖金,从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不等。比如伦敦、波士顿马拉松,冠军奖金都在15万美元以上。
15万美元,什么概念?
如果赢得冠军,意味着他能给全家人盖新房,供弟弟妹妹们上学,给村里打上一口井,甚至买地买牛羊,做自己的生意等等。像埃鲁德·基普乔格,不仅富有,还大大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所以他既是肯尼亚的国家英雄,更是行走的“励志故事”。
这种“改变命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跑职业,拿冠军,早就变成一种社会共识,融入了当地年轻人的梦想之中。
“跑步”这件基于生存本能的事,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围绕这个意义,一个精密的商业生态系统,被建立起来。个人最朴素的愿望,被接入了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这里面,“改命”,不只是来自赢得一场冠军。
冠军只是敲门砖,打开的,是一个比奖金还要庞大的世界。
在这个系统里。产品是运动员,市场是全世界各大马拉松赛事,商业模式,是围绕“运动员”这个核心资产,进行全方位的价值开发。这里面,最诱人的就是那条清晰可见的、不断向上的收入阶梯。
比如,赛事奖金。
赢得冠军,确实奖金丰厚,但是,很多赛事前十名,甚至前二十名都有奖金。虽然逐级递减,但如果是一位能稳定跑进前十的选手,一年参加几场比赛,仅凭奖金也能积累数十万。在当地,已经是笔巨款。
比如,成绩奖金。
除了名次奖金,还有专门的“记录奖”。比如2018年的柏林马拉松,冠军4万欧元,破世界纪录5万欧元,跑进2小时4分3万欧元。所以基普乔格总共获得了12万欧元的奖金。
比如,出场费。
像基普乔格这样的超级巨星,他的名字直接跟收视率、关注度、赞助商等挂钩。所以赛事方会支付高达六位数,甚至七位数美元的出场费。也就是说,只要他能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有了一笔巨额收入。
比如,商业赞助。
这部分是顶尖运动员的收入大头。像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品牌,会与顶尖运动员签订长期、巨额的合同。合同里会包括基本年薪、装备支持、比赛奖励等等。一份合同,价值数百万美元。
甚至,还有专门的职业“兔子”,也就是配速员。
看图,白衣服的是基普乔格,黑衣服的是“兔子”。
“兔子”的任务,是在比赛前半段或三分之二路程领跑,帮助明星选手冲击好成绩。“兔子”的设立,就是给那些有实力但拿不了冠军的跑者量身定制。一场比赛的收入,也有数千甚至上万美元。
你看,各种奖金、出场费、赞助商,以及团队薪水、品牌代言等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富体系。塔尖的巨星是千万富翁,塔身的精英财富自由,塔基的跑者至少获得远超家乡的收入。
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它为“努力”这件事,赋予了明确的意义,和清晰的路径。
当然,这条路也极其残酷。每一个成功的“基普乔格”背后,都有成千上万个没能走上赛道的跑者。
但是,正因为有这个商业世界的存在,让他们的奔跑,不再是为了下一顿饭。而变成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家族的未来,为了村子的发展。
天赋,让他们有机会站上起跑线。而商业,则为他们画出那条“改命”的终点线。
03
寻找意义,就是找到一条“不得不跑”的路
好了。
看懂了这两个世界,我们再回到最初那个问题:怎么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一个世界,“生存”是人生的底线,让他们跑得坚定。另一个世界,“改命”是人生的天花板,让他们跑得渴望。两个看似孤立的世界,被“跑步”这件事,缝合到一起。
对生存的渴望,催生出一个精密的商业生态。而这个生态,又反过来,重塑无数人的命运。
这个故事很热血,也很震撼,更是充满启发。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生存”的底线被抬高了,我们不再为温饱而挣扎,也因此稀释了那种原始的紧迫感。同时,我们渴望“改命”,却发现通往目标的路模糊且繁杂,不像肯尼亚跑者的赛道那样清晰可见。正因如此,我们常常陷入“意义”的迷茫。
意义?什么是意义?意义在哪儿……
肯尼亚这个“跑步王国”,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里的跑者会说:人生的意义感,来自于清晰的路径。找到“不得不做”的生存底线,和“拼命想去”的渴望高线。
你可以说,这个好难。但是,这是所有人活着都必须要面对的难点。解决的办法,就是要找到你那“两个世界”。
在“第一个世界”里,什么让你“不得不跑”?是家庭责任?还是对团队的承诺?
你渴望到达的“第二个世界”,又在哪里?是个人成长?还是创造更多价值?
生命的强度,总是与我们对目标的感知度,成正比。
也许,当你找到你的“跑道”,也就知道你为何而跑。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海盐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710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