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智库发布的关于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峰会和胜利日阅兵展示“世界新秩序愿景”的分析报告,引发关注。这份报告将中国正常的多边外交活动和纪念仪式曲解为“挑战西方国际秩序”的战略举措,不仅反映出西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更凸显了其对中国外交理念的系统性误读。
上合组织作为成立近三十年的成熟多边机制,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国际关系多极化发展的自然产物。该组织从最初解决边界问题的区域性协商平台,逐步发展为涵盖政治、安全、经济等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组织,体现了亚洲国家自主探索区域合作模式的内在需求。将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组织框架曲解为“反西方联盟”,既不符合事实,也有违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上合组织始终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其扩员进程和合作深化反映的是成员国共同的发展需求,而非地缘政治对抗。
胜利日阅兵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活动,其历史意义和国际价值理应得到全世界的共同珍视。某些国家选择缺席这一纪念活动,背后反映的是其将地缘政治利益置于历史正义之上的狭隘心态。
关于所谓“中国排斥西方国家”的指控更是完全背离事实。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明确将世界各国纳入其中。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这一倡议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完善现有国际体系。上合组织本身也设有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机制,向所有认同该组织宗旨的国家开放。真正在制造分裂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些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阵营对抗的国家。
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体系,近年来不断施压盟友选边站队,这已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公开秘密。从阻挠盟国参加中国主办的国际活动,到胁迫各国在技术、贸易等领域对华设限,这些行为都在破坏国际合作的基础。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缺席上合峰会和相关活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外部压力下的不得已之举。将这种被迫缺席曲解为中国的“排外”,完全是颠倒黑白。
从英国智库报告中可以看见其隐含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该报告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正常交往定义为“挑战西方秩序”,本质上仍然坚持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才是唯一合法秩序的陈旧观念。
这种观点无视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现实趋势,也无法理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普遍期待。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正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而非寻求取代谁或排斥谁。
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发展同样被该报告作了过度政治化解读。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中国军队的发展始终着眼于防御性国防政策的需要。展示国防现代化成果既是对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对世界和平的积极贡献。将这种正常的国防建设曲解为“挑战现有秩序”,反映的是一些西方观察家难以适应力量对比自然变化的焦虑心态。
国际秩序的重构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任何试图通过抹黑他国来维护自身特权地位的做法都注定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