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邀请泽连斯基 “来莫斯科谈判而不是让他投降”,泽连斯基则明确拒绝赴俄和谈,俄乌还没谈就已经预示着要谈崩了?特朗普突然宣布 “很快与普京通话”,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是真想当和事佬还是另有算盘?
此外,欧盟宣称26 国要派兵 “保护乌克兰”,这到底是给乌方撑腰,还是在给自己挖坑?中方则依旧在为俄乌紧张局势“踩刹车”,强调 “停火越早经济复苏越快”,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能否打破俄乌谈判的僵局?
俄乌冲突的谈判进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规则争夺”的火药味。普京的主场邀请、泽连斯基的第三方要求、特朗普的电话搅局、欧盟的军事承诺,本质上都是各方在争夺“按谁的规矩谈”的主导权。而中方的劝和立场,则像一根隐形的杠杆,试图将这场博弈拉回理性轨道。
俄方的逻辑很清晰:以战场优势为底气,以能源利益为筹码,最终让谈判规则向 “保障俄罗斯安全关切”的方向倾斜。
毕竟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战略安全的挤压,是冲突的根源之一。如果谈判绕开这一点,俄方根本不会买账。但问题是,泽连斯基敢冒着国内政治风险接受俄方条件吗?
特朗普宣布与普京通话的消息刚传出,俄方便回应“可快速安排”。这背后其实是美俄的默契,特朗普想通过“居中协调”塑造和平形象,普京则想利用特朗普急于达成协议的倾向,以部分妥协换取更大利益。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一边推动北约向乌提供“爱国者”导弹,一边暂停部分对乌军援,转而让欧洲主导驻军计划。这种“甩锅”策略,透露出美方既想在博弈中保持存在感,又不想承担经济压力。
但欧洲也不傻,德国明确表示 “需框架明确后再决定”,意大利私下表态拒绝派兵,匈牙利直接缺席会议。所谓的“26 国出兵”,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
欧盟 26 国提出 “停火后驻军乌克兰”,法国和英国表现得最积极,马克龙甚至声称,“这是严肃的具体步骤”。但实际上,欧盟内部的分歧比想象中更大:中东欧国家担心冲突外溢,支持驻军;西欧国家则担心经济成本,毕竟欧洲能源脱钩后,国防预算可能增加一两倍。
更讽刺的是,美国虽然口头支持欧洲计划,却要求用私营军事公司“参与建设”,实际上是想控制乌克兰的矿产资源。这种“吃肉不吐骨头”的做法,让欧盟陷入两难:不接受美国条件,计划可能流产;接受,又怕被美国架空。
面对各方博弈,中方始终保持清醒。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提出,“俄乌停火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元气”,并抓住了俄乌冲突的核心矛盾。中方一向主张“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并强调 “不扩大、不升级、不拱火” 三原则。这种“不卑不亢”的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如今俄乌谈判尚未开始就陷入僵局,根源在于各方对规则的争夺。俄方要 “安全关切”,美西方要“价值观输出”,乌克兰是啥都想要。但问题是,任何单方面强加的规则,都难以持久。
回顾当年的伊斯坦布尔协议,乌方曾同意“中立化”,俄方也承诺部分撤军,但最终因领土问题破裂。如今的局势更复杂:俄方掌握战场主动权,西方援助逐渐乏力,中方调解空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交易型停火”都可能成为下一次冲突的导火索。
俄乌冲突的本质,是国际秩序转型期的规则博弈。普京想用战场优势定规则,特朗普想用商人思维玩平衡,欧盟想用“团结”增强所谓的战略自主,中方则力求用务实打破僵局。但无论哪一方,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谈判的本质是妥协,而不是单方面的胜利。
对国际社会而言,这场冲突的走向不仅关乎俄乌,更关乎未来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是继续阵营对抗,还是探索包容性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冲突本身更重要。毕竟,一个由单一规则主导的世界,注定是不稳定的;而一个尊重多元规则的世界,才可能实现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