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美俄领导人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会晤“富有成果”,但未就俄乌停火等问题达成任何协议。此次会晤仅持续两个多小时,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会晤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密集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德国总理默茨等通话,有关美俄会晤的核心信息才逐渐浮出水面。而特朗普积极推介的“俄罗斯版新和平方案”一经曝光,令欧洲和乌克兰陷入深深的焦虑与不安之中,未来跨大西洋关系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举行会晤。
俄罗斯突然改变谈判主题
此次美俄元首会晤的核心议题本是俄乌和谈,早在8月初双方就通过外交渠道达成初步共识——以“领土换停火”为基础推进对话。8月6日,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率团访问莫斯科,当时美俄商定的方案明确聚焦俄乌停火:一方面,乌克兰需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部分争议地区与俄罗斯达成“领土交换”共识,暂时冻结当前战线;另一方面,美国将推动欧盟“部分解除”对俄能源、农产品出口的制裁,作为俄方同意停火的交换条件。
对于美俄这一初步共识,欧洲国家与乌克兰虽心存不满,但考虑到美俄元首会晤有可能推动美俄乌三国领导人后续会面,让乌方直接参与谈判,欧洲和乌克兰最终选择“有限支持”此次会晤。为避免美国单方面“出卖”欧洲利益,德国、法国牵头,联合英国、意大利等八个欧洲国家,在8月10日与特朗普政府举行视频会议,明确划出谈判“红线”,提出五项核心要求:必须坚持“停火优先”,任何领土谈判在停火后推进;乌克兰须全程参与所有谈判,美俄不得私下敲定涉及乌主权的协议;美国承诺为乌克兰提供长期安全保障,内容接近北约“集体防御”标准;西方对俄制裁“有条件解除”,须与俄方履行停火义务挂钩;绝不承认俄对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地区的“非法占领”。特朗普当时在会议中明确表态“乌克兰自主决定领土问题,若俄罗斯不结束冲突,将面临更严重的制裁后果”,这一承诺曾短暂缓解欧洲和乌克兰的担忧。
然而,在阿拉斯加会晤时,俄罗斯突然改变谈判主题,转而要求与美国达成“全面和平协议”,推翻此前的俄美初步共识,导致原定三小时的会晤提前40分钟中止。据西方媒体披露,俄提出的新方案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其一,领土问题上,要求乌克兰完全撤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全境,换取俄同意冻结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两地的实际控制线;其二,主权与内政问题上,要求乌克兰法律上承认克里米亚半岛为俄罗斯领土,承诺赋予俄语在乌东部地区的“官方语言”地位,废除此前乌政府出台的“去俄化”法案;其三,安全架构问题上,要求北约明确承诺“永久停止东扩”,不得吸收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同时允许美国和欧洲国家通过双边协议,向乌克兰提供类似《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即北约关于集体防御的条款,规定成员国在面临武装攻击时将共同应对);其四,经济合作问题上,要求西方全面解除对俄央行、能源企业、军工企业的制裁,恢复俄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的完整权限,等等。
不难看出,俄罗斯的新方案已从“单纯停火谈判”升级为“重塑俄乌关系与欧洲安全架构”的全面诉求,完全超出了欧洲和乌克兰此前的心理预期。尽管莫斯科同意美国和欧洲可给予乌克兰“集体安全保障承诺”,但在领土、政治主权和北约东扩问题上的要价明显提高。
更令欧洲和乌克兰不安的是,特朗普在会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俄已就乌克兰“潜在的土地交换”讨论出具体方向,且“基本达成一致”,唯一的前提是“乌克兰方面点头同意”。特朗普在私下通话中还向欧洲领导人表示,“将顿巴斯剩余地区划归俄罗斯,换取全面停火,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
特朗普立场摇摆,美欧裂痕扩大
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已历经三次明显转变:上任初期,特朗普明确与拜登政府的“全面支持乌克兰”立场切割,将美国定位为“中立调停者”,甚至暗示“乌克兰应接受现实,与俄谈判”;4月,美乌签署矿产合作协议,美国企业获得乌克兰锂、稀土、钴等战略矿产的开采权后,特朗普政府的立场略微向乌克兰倾斜,变为“调停者兼有限盟友”;而此次阿拉斯加会晤后,特朗普的立场又明显偏向俄罗斯,积极推销俄方提出的“全面和平协议”。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停止了为乌克兰军援拨款,改为军售。2月泽连斯基在白宫与特朗普争吵之后,美国一度中止交付此前拜登政府的军援。直到8月初,美国和北约确定启动“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援助机制。即由北约资金为美国的援乌武器买单,而非美国直接援乌。
从阿拉斯加会晤结果来看,欧洲和乌克兰一直以来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在这场关乎欧洲未来安全秩序的博弈中,既无法参与美俄核心谈判,也无法改变特朗普的立场。
与此同时,美俄关系缓和扩大了美欧之间的战略裂痕,动摇了二战后形成的跨大西洋联盟基础。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欧洲凭借军事(北约)、经济(“马歇尔计划”、世贸组织)、价值观(西方民主同盟)三大纽带,建立起紧密的联盟关系,这一关系在冷战时期成为对抗苏联的核心力量,冷战后更是成为维护欧洲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但特朗普2016年首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美欧传统联盟关系就开始出现裂痕,而此次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双方矛盾进一步公开化、常态化。
重返白宫后,特朗普不仅对欧盟出口的钢铁、葡萄酒、奶酪等产品加征关税,还要求北约欧洲成员国在今年底前将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至5%(此前要求为2%),否则将减少驻欧美军规模。而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更是明确与欧洲“划清界限”,要求北约欧洲成员国“全额购买美国军火”以援助乌克兰,甚至提出“美国企业向欧洲出售武器时,可享受10%的税收减免”。此次美俄元首会晤进一步凸显了美欧在俄乌问题上的“不同步”——美国更关注通过与俄罗斯达成协议以快速结束战事,从而减少美国在欧洲的战略投入,集中精力应对亚太地区;而欧洲则更担心仓促达成的协议会让俄罗斯获得战略优势,威胁欧洲东部安全。
俄乌和平进程仍充满变数
美俄关系缓和增加乌克兰危机的不确定性,让俄乌和平进程充满更多变数。一方面,由于特朗普政府态度的反复无常,可能进一步加大俄乌和谈的难度。特朗普政府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缺乏连贯性——时而偏向乌克兰,时而偏向俄罗斯,时而强调“美国不干预”,这种摇摆让乌克兰无法制定稳定的谈判策略,也让俄罗斯难以判断美国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欧洲与乌克兰的反对态度也可能让美俄达成的共识难以落地。乌克兰作为冲突的直接当事方,其态度是和平进程的关键变量。泽连斯基政府现在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最新民调显示,乌克兰82%的民众反对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76%的民众反对乌军队撤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若泽连斯基接受俄方案,其执政地位将面临严重危机。
欧洲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持坚定立场,不会轻易妥协。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表示,“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是欧洲的长期目标,不会因美俄协议而改变”;德国默茨政府虽在对乌援助上一度谨慎,但近期已明确表态将向乌克兰提供200辆“豹”2主战坦克和十套IRIS-T防空系统,并推动欧盟设立“乌克兰重建基金”;英国更是计划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向乌西部部署“维和部队”,以增强乌谈判筹码。尽管欧洲国家的核威慑能力远不及俄罗斯,但欧洲的坚持有可能将这场危机拖入更长期的消耗战。欧洲可能会通过加大援乌力度来对冲美国的立场,乌克兰危机可能会持续升级。
从当前局势来看,美俄乌欧四方的博弈将持续升级。在美俄元首会晤后,欧洲多位领导人和泽连斯基已经赴美与特朗普会晤。美欧虽存在诸多分歧,但仍有千丝万缕的共同利益:在经济上,美欧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在安全上,北约仍是美国维护欧洲影响力、遏制俄罗斯的核心工具;在价值观上,双方仍共享西方政治等基本理念。因此,美欧关系的裂痕远小于美俄之间的战略结构性矛盾。尽管欧洲和乌克兰对特朗普在阿拉斯加的表现不满,但也深知维系美欧同盟符合双方最大利益。会晤结束后,欧盟和欧洲多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公开肯定特朗普的和平努力,泽连斯基的表态也较为积极。这种“既表达不满,又积极合作”的态度,体现了欧洲和乌克兰的无奈,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乌克兰危机绝不可能通过一次美俄首脑会晤就能实现实质性突破。但是,此次美俄元首会晤也证明,无论局势多么复杂,谈判对话始终比争吵对抗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只要持续通过对话谈判推动局势降温,就可以为解决乌克兰危机创造更多契机。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