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铁路项目在8月底至9月初的天津上合峰会期间取得关键突破,两国正式敲定了曼德勒至木姐口岸的铁路合作细节。这条规划多年的战略通道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它将为中国西南地区开辟直达印度洋的出口,重塑区域经济与地缘格局。
缅甸代总统敏昂莱大将在此前的8月31日公开宣布,缅甸正全力推进木姐-曼德勒新铁路与曼德勒-皎漂铁路两大项目。这条铁路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缅甸皎漂港,全长约1500公里,属于中缅经济走廊和泛亚铁路网西线的核心工程。
项目采用分段建设策略,首先推进的是从木姐至曼德勒的431公里路段,设计时速160公里,预计投资89亿美元,由中国承担大部分建设资金并获得50年运营权。
这条铁路的建设思路体现了务实策略。之所以先修建木姐至曼德勒段,是因为木姐是缅北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紧贴中国西南,而曼德勒既是缅甸的交通枢纽,也是华人在缅甸的聚集中心。
先打通这段铁路,能迅速带动缅北经济活跃,最大化发挥边境贸易优势。同时,分段建设也能减轻单次投资的资金压力,降低因缅甸局势变化带来的风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缅铁路将根本改变中国西部的物流格局。长期以来,中国西南地区货物出海需绕行东部港口,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航程达4000海里,耗时约30天。
新铁路通道建成后,货物可经1200公里陆路直达皎漂港,再经1000海里海运进入印度洋,运输路线缩短60%,物流成本降低30%-40%,相当于为西南企业每年节省超200亿元运输开支。这将使云南从“西南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昆明有望成为辐射中南半岛的超级物流中心。
皎漂港作为铁路终端及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其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2023年底,中缅签署补充协议,中方获得该港口99年使用权。
铁路与港口的“双轮驱动”,将强化中国从印度洋进口能源和资源的通道多元化,年货运能力预计将突破5000万吨,显著减轻对传统马六甲海峡路线的依赖。
中缅铁路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项目自2011年达成合作备忘录后,曾因缅甸内部局势动荡、建设成本高昂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因素多次搁浅。
此次能够取得突破,一方面得益于中方坚持通过经济合作带动区域发展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与缅甸各方逐渐认识到联通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有关。
对于缅甸而言,这条铁路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也可能成为促进国家稳定的纽带。铁路贯通后,从木姐到曼德勒的时间将从12小时缩短到3-4小时,大幅提升物流效率。资源能更顺畅地转换为财富,合法的商业活动有望为当地提供更稳定的生活依靠,从而减少对非法活动的依赖,为缅甸的长久和平创造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