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日前透露,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中国访问期间,为了适应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时差,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仅为几个小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外界关注。
作为一位72岁的领导人,普京为何在中国期间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安排?他的行程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国际局势和外交策略?
根据佩斯科夫的描述,普京此次中国之行的行程安排异常紧凑。
8月31日抵达当天,他就进行了大量公开活动。9月1日,他出席了上合组织峰会,与印度总理莫迪等多国领导人会晤,当日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
9月2日,他与中方高层正式会谈,并参与中俄蒙高层会晤。
9月3日,为参加阅兵式,他凌晨早起,随后还与朝鲜领导人会谈,直至晚上记者会结束,才完成全天活动。在4天时间里,普京累计工作了48小时,几乎每个小时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次高强度的外交行程并非偶然,而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外交策略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的全面制裁,国际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向东看”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战略选择。
此次访华,普京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深化中俄经济合作,尤其在能源领域。中俄双方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达成了重要备忘录,这不仅有助于俄罗斯拓展亚洲市场,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此外,普京还借助此次机会巩固俄罗斯在多边外交中的地位。
上合组织峰会和九三阅兵式为俄罗斯提供了一个展示国际影响力的舞台。面对西方的孤立和制裁,这样的多边活动显得尤为关键。
尽管普京展现了强大的工作能力,但高强度行程对一位72岁领导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根据公开报道,普京是典型的“夜猫子”,通常中午才吃早餐,下午和晚上是他的工作高峰期。他还保持着游泳、健身等运动习惯,这帮助他在繁忙的日程中保持精力。
然而,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5小时时差,以及凌晨起床出席阅兵式的安排,显然对他的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几乎很少真正“关机”。
即便是在外界所知的休假时间,他也很难享受完整的休息日。俄乌冲突爆发后,关于普京休假的公开报道几乎完全消失,这种“全天候”工作模式既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俄罗斯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压力和挑战。
普京此次访华的高强度行程,不仅是他个人工作方式的延续,更是俄罗斯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一次主动出击。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多边外交舞台上,俄罗斯能否继续取得突破,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