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乌克兰领土没有完全落入俄罗斯的控制,胜利就属于我们。”
9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引发舆论哗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他多次强调“在领土问题上不会让步”。但如今,他似乎降低了“胜利”的门槛,令外界对基辅可能如何承认领土损失作出更宽泛的解读。
这种口风的转变,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还是现实压力下的战略话术?更重要的是,它会把乌克兰带向怎样的未来?
PART.01
渐松的口风
泽连斯基的语言变化,并非突然转变,而是一个逐步松动的过程。
俄乌冲突爆发初期,他在国内外场合反复重申“乌克兰绝不会承认任何临时被占领土属于俄罗斯”,并誓言夺回东部顿巴斯地区丢失的土地和克里米亚半岛。这种立场既呼应了国内高涨的民族情绪,也在国际上展现了乌克兰的决心。那时,“收复一切”是他政治叙事的核心。
进入2023至2024年后,随着乌军反攻受阻,战事陷入长期僵持,他的口风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虽然仍强调“不承认现实占领”,但“全面收复”的表述逐渐淡出。
到2025年,泽连斯基在与欧盟的私下谈判中,默认俄罗斯获得冲突期间所拿下地区的控制权的可能性;8月15日俄美元首阿拉斯加会晤后,泽连斯基又表示愿以当前前线为基础进行谈判。这被外界视为一次重要转折:从寸步不让到承认现状作为谈判起点。
如今,泽连斯基进一步将“胜利”定义为“只要乌克兰领土没有完全落入俄罗斯的控制”。他在采访中说,俄罗斯似乎想“全面占领”乌克兰,并断言这将是普京的胜利,“只要普京没做到,胜利就属于我们”。这也意味着,乌克兰从“全有全无”的叙事,逐渐转向了“存在即胜利”的逻辑。
PART.02
困局的累积
泽连斯基的口风松动,与乌克兰承受的多重压力密不可分。
一是战场压力。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五分之一的国土,其中顿巴斯地区近九成土地在其掌握之中。今年大部分时间战局僵持,双方损失惨重,但在8月俄军一度推进至前线以外约10公里。9月7日,俄军又发动了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空袭,出动800余架无人机和多枚导弹,并首次击中基辅的政府大楼。战场的被动与伤亡的累积,让乌克兰“收复失地”的口号越来越苍白无力。
9月7日,俄罗斯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基辅后,乌克兰政府大楼上空烟雾弥漫。
二是外援压力。一方面,乌克兰高度依赖的美欧军援正出现波动:五角大楼以库存紧张为由,放慢了关键防空系统和弹药的交付;欧洲虽承诺补位,却受限于财政与产能,难以迅速满足基辅需求。另一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已有26国承诺在战后为乌提供安全保障,但能否真正落地仍存疑,尤其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乌态度反复的情况下,西方阵营协调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警告,任何西方地面部队部署到乌克兰都将是“合法目标”,也为俄乌局势埋下新的升级风险。
9月4日,在法国首都巴黎的总统府爱丽舍宫,法国总统马克龙(右)迎接出席“志愿联盟”线上会议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三是国内压力。战争三年多来,乌克兰经济遭受重创,能源、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频遭打击。为维持前线兵力,乌政府不得不扩大动员范围,甚至下调征兵年龄。但随着伤亡攀升与征召压力加剧,“战争疲劳”情绪在社会中不断蔓延。泽连斯基的政治生涯几乎与战争绑定,如果高标准的目标迟迟无法兑现,他的执政合法性必将受到冲击。
PART.03
逻辑的困境
泽连斯基表态的演变,是乌克兰困境的缩影。它既是精神胜利的自我安慰,也是战略话术的务实调整,更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不得不作出的姿态。
当地时间8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多名欧洲领导人在美国白宫举行多方会晤。
从心理层面看,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当战局不利时,把“没有全输”塑造成“还在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众的失望情绪。对长期承受炮火的乌克兰社会而言,这是一种必要的心理安慰。
从政治角度看,这又是一种战略话术。对内,它是降低预期、为可能的妥协做舆论铺垫;对外,它是向盟友传递灵活性,表明乌克兰并非死守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愿意在现实中寻求空间。这种姿态既能争取外部支持,也能在谈判桌上保留回旋余地。
然而,这种逻辑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数。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能否接受“存在即胜利”?民众在长期消耗战中会否质疑这种说法?如果未来谈判涉及领土割让,泽连斯基又能否承受政治反弹?这些疑问都让他的表态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对乌克兰而言,战争的终局远未到来,而“胜利”的定义或许还会继续被重写。
作者丨赖晨璐
排版丨聂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