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美国三起谋杀案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隐情?
第一起谋杀案发生在一列火车里。美国的火车,乘客不多,列车缓缓行驶。一名23岁的乌克兰女孩伊琳娜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金发碧眼,模样乖巧。突然,后排一名黑人男子起身,走到她身旁,拔刀朝她脖子连刺几刀,随后等车门一开,扬长而去。
女孩双手捂脸,视频里可见她满脸痛苦与惊恐,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捂着受伤的地方,一会儿慢慢倒下。她身旁和后排还有几名黑人乘客,却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无动于衷。这是第一起发生在美国的谋杀案:素昧平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被一刀捅死。
图为查理·柯克
第二起案件是全美乃至全球都在讨论的事件。查理·柯克,相当于“特朗普青年团”团长,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大V。他在犹他州一所大学演讲辩论时,被一颗子弹夺去生命,年仅31岁。此事惊动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约翰逊呼吁大家为他祈祷时,竟有人发出嘘声,民主党一方甚至拒绝祈祷。这是第二起谋杀案。
第三起发生在一年多前。纽约希尔顿酒店门口,正值早高峰,一辆轿车停下,一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下车走向大堂,突然被连开数枪,当场倒地身亡。此人叫汤普森,是美国最大健保集团人寿公司的CEO。
有人问我,为何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它们并非无差别屠杀,而是带有预谋的谋杀。第一起,或许说不上预谋杀害那个女孩,但背后却反映出黑人与少数族裔对移民的仇视与仇恨犯罪。自2020年以来,这类犯罪激增,当年全美针对少数族裔或移民的仇恨犯罪就超过4000起。
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肤色、因为移民身份——这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杀害乌克兰女孩的黑人,前后进出监狱14次,最近一次竟被一位毫无法律背景的法官释放。美国社会的顽疾,在这起谋杀案中暴露的淋漓尽致。
第二起谋杀案,查理·柯克并无罪行,只是在大学演讲辩论,却遭刺杀。这背后说明,美国已不再是那个可以公开辩论、虽不同意你的观点,却誓死捍卫你表达权利的国家。如今,言论不合、观点不同,动辄要么拔刀相向、拔枪相向,或阵营对立、互不理睬,何其悲哀。
图为布莱恩·汤普森
第三起,一位大CEO,腰缠万贯,却在酒店门口被杀。凶手出庭时穿红衣,竟被不少美国民众视为“英雄”,说是“为民除害”。美国保险公司被视为社会蛀虫:收高额保费,理赔时却千般刁难。这正是美国社保、健保体系的弊病所在。背后还有贫富悬殊:富人住豪宅、买高额保险无忧,穷人用微薄积蓄投保,理赔却千难万难。
这三起谋杀案,对应三大社会问题:第一,种族问题与社会治安;第二,政治极化与撕裂带来的人际对立;第三,贫富悬殊与保险制度的不合理——保险业占据美国GDP的17%,这些钱究竟进了谁的口袋?种种不公,在这三起事件中暴露无遗。
这些年,美国枪击不断,我单独拎出这三件事,是因为每一起背后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有人说美国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些社会问题终会得到解决。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全民共识,需要罗斯福、林肯那样的人物弥合社会的分歧。
图为特朗普
显然,特朗普不是这样的人。有人喜欢他,有人讨厌他,但无论如何,是他打开了仇恨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了种族主义的潘多拉魔盒。当他在白宫宴请富豪CEO,声称“500万美元就能买张美国金卡”时,社会公平何在?
对特朗普而言,他爱有钱人,爱富人移民,不爱穷人。尽管他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让制造业再次伟大”,但从他对移民及ICE执法的态度看,其本质就是白人至上主义,排斥移民。
特朗普打开的魔盒,未来是否有人能弥合这些分歧,让不同派别重新坐下来沟通、协调、妥协,达成共识?这都是考验美国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