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有媒体报道称,美国国会代表团时隔六年再次访华,此次跨党派的正式访问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以跨党派形式对华进行访问,打破了六年来的外交僵局。
然而,这次访问发生在中美因台海问题、贸易摩擦等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背后意图耐人寻味。
我们先回顾中美关系的至暗时刻。
2022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
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导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
作为回应,中国解放军在台海展开大规模军演,明确向外界表态:中国的红线不容触碰。
佩洛西这一行为不仅让中美互信崩塌,也引发国际社会的批评,认为其破坏了两国和平的基础。
此后,中美高层对话机制全面冻结,双方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对抗持续升级。
此次美国代表团访华,表面上看是一次“破冰之旅”,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值得深思。
代表团领导人亚当·史密斯公开表示,美中必须保持对话,减少沟通只会加剧风险。
然而,他同时强调对话并不等于认可中国的一切。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正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缩影。
美国两党在遏制中国崛起的问题上达成了高度共识,但在具体策略上却充满矛盾。
事实上,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并不缺乏虚伪的先例。
2023年,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率团非正式访华时,美媒曾披露其真实意图是试图让中国在贸易和科技问题上让步。
然而,舒默访华后,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变本加厉。
这种“表面合作、实际遏制”的双面手法已经成为华盛顿政客的惯用伎俩。
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也为此次访华增添了复杂背景。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数据,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国内通胀居高不下,政治分裂加剧,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进展。
美国显然意识到,单边遏制中国的手段难以奏效,因此试图通过“跨党派团结”的姿态继续维持其霸权地位。
尽管如此,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欢迎对话,但绝不接受威胁或施压。
过去几年,美国多次派团访华,但每次都伴随着对中国的进一步打压。此次访华是否会重蹈覆辙?答案尚未可知。
不过,双方重启对话至少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
史密斯的表态表明,美国内部仍有部分人对冲突风险保持清醒认识,意识到真打起来谁都无法承受后果。如果此次访华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或许能为未来更高级别的会晤铺路,同时为全球紧张局势提供缓冲。
然而,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注定了对话的复杂性。
美国的“对话攻势”随时可能转向遏制,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既要敞开大门欢迎对话,也要做好应对任何挑衅的准备。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的那样:谈,可以;斗,奉陪到底。
美国两党此次罕见访华,究竟是为了缓解紧张关系,还是试图通过虚伪的外交攻势继续遏制中国?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的“善意”往往是短暂的,真正的意图仍是维护其全球霸权。
对于中国而言,关键在于坚持原则,牢牢掌握博弈主动权。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中国的底线不容触碰,而美国的算盘也未必能够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