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英国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带着百余家英国企业,浩浩荡荡抵达中国。历史性的一刻,7年未开的中英经贸联委会(JETCO)终于重启。外媒、舆论、各路经济观察家都在关注,这一波“英伦来华潮”,到底是象征意义大,还是能真刀真枪地带来结构性突破?
凯尔刚上任,立刻飞赴中国,带队的是英国近年来最大规模企业团,横跨金融、汽车、农业、服务业,连英国媒体都直呼罕见。中国厦门举办的投洽会,英国代表团规格创纪录。英国政府新闻稿、外媒解读、企业表态全都指向一个共识:英国急需中国市场,急需中国资本,急需中国的增长红利。斯塔默政府接手财政烂摊子、民意低迷、执政压力巨大,把振兴经济、重振对外合作放在了施政优先级的顶端。
英国政府这次“急行军”访华,不光是经济账,更是战略账。工党上台后,明确宣称要摆脱保守党“反华、恐华、妖魔化”的老路子,加强对华接触作为长期政策主轴。去年底中英高层会晤重启,双边对话机制逐步恢复。凯尔这次访华,既是对华合作“路线图”的开局,也是工党政府自救的必然选择。英国经济疲软、财政赤字、政党内斗、民意压力,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靠国内调节无解。中国市场成了英国战略突破的“救命稻草”,而且这在工党内部比在保守党时期更有现实基础。
英方表态很直接:高度重视对华经贸合作,愿与中方深化贸易投资关系,恢复合作信心。英国企业界这次是用脚投票。谁都明白,全球不确定性下,哪里有市场、哪里有增长、哪里有资本,企业就往哪里去。英国政府6月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报告,直接断言2050年中国名义GDP有望达63万亿美元,高收入消费者超过8.5亿,消费市场比欧美加起来还大。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甚至说,重新与中国接触能给英国带来10亿英镑的经济收益。现实压力下,工党政府别无选择。
但这场外交大戏的真正“门槛”,其实是英方主动带来的一个条件:使馆新建问题。凯尔在访华前后多次提到,英国使馆在北京三里屯,房子是60年前的老建筑,年久失修,功能落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外交需求”。英国想在中国新建使馆,提升办公、签证、商务等多重能力。凯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挺隐晦,意思却很清楚:外交设施现代化,是21世纪外交的“标配”,也是深化经贸合作的基础。英国企业代表团里还有建筑、安保行业人士,媒体采访时都提到,希望使馆硬件升级,能给合作营造更好环境。
英国想新建使馆,中方怎么看?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很有意思,既照顾外交辞令,也点明了核心底线。林剑说,中方一贯支持外交馆舍建设,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是东道国国际义务。中英双方都有新建馆舍的需求,应该相互支持。这话听着温和,意思其实很简单:中国也想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你想要新楼,我也要新楼,必须对等推进。中国2018年花大价钱买下伦敦皇家造币厂旧址,规划建设中国驻英国新馆,按设计将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使馆。可惜,英方各种拖延、审批推迟,直到今年8月又把决策时间推迟到10月21日。理由是中国提交的图纸有部分区域“遮蔽”,安全部门要进一步审查。
英方需要新馆,中方也需要新馆。英国媒体、政界、社区对中国新馆的“遮蔽图纸”抓得很紧,质疑用途和安全隐患,担心外交豁免权带来的“灰色地带”。英国住房、社区与地方政府事务部不断延后审批,地方议会、社区、反对团体、议员不断发声。中国官方声明一再强调“国际义务”“对等原则”,呼吁英方履约,不要只说不做。双方拉锯多年,馆舍争议已经从“技术性问题”变成“外交信任试金石”。
英国想用新馆换新馆,本来没毛病,问题在于英方嘴上表态、手上拖延。表面上工党政府态度比保守党松动,外交大臣、内政大臣都说会推动中国新馆,但实际进度依然缓慢。媒体披露,英国部分议员和安全部门对中国新馆选址、设计、用途有疑虑,要求中国公开更多细节。但中国方面也有立场:外交建筑本身涉及安全、功能、国际惯例,不可能全部“摊开晒太阳”。中英都在说“安全”,谁也不想让步。
这场“新馆换新馆”的外交拉锯,表面是行政审批,实质是信任博弈。英国想用新馆提升对华合作,中方要求对等回应,不能只提条件不见行动。外交部、使馆、媒体、企业界,多方都在发声。中国驻英使馆声明反复强调:东道国有国际义务支持外交馆舍建设。中国媒体也在提醒,中英双方的新馆需求是对等的,谁都不能独占便利。英方如果真想借经贸合作提振经济,就要在外交基础设施上“拆墙搭桥”,而不是设置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国内对华合作的“安全焦虑”并未消除。英国政府在宣布凯尔访华时,依然强调“安全的经济增长”,安全问题始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中英经贸合作上。英国内部党争、选举压力、媒体炒作、反华势力,都是现实阻力。英方如果真的要走出对华恐慌,推动经贸和外交全面恢复,就不能只靠口头表态和“象征性访问”,而要有实质行动。中国态度很清楚,合作大门敞开,但必须互惠互利、对等推进。谁想单方面打“小算盘”,谁就会卡在信任门槛上过不去。
单看经贸层面,英国企业界对中国市场的热情是真实的。市场准入、关税壁垒、专业服务开放,每一项都关乎英国经济复苏。英国政府希望在五年内拆除10亿英镑的贸易壁垒,企业代表团这次来中国就是要“找红利、抢机遇”。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外交互信和合作氛围之上。使馆争议如果继续拖延,经贸分歧就会被放大,信任赤字会反噬合作预期。
这场中英外交与经贸“双线博弈”,归根结底考验的就是谁更有战略定力,谁更懂对等合作的分寸。中国画出了底线:先解决伦敦新馆审批,再谈北京新馆。英国如果真想借中国市场“回血”,除了带着企业来中国跑市场,更要在外交层面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