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北京迎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时刻。
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领袖亚当·史密斯为首的跨党派议员代表团抵达中国,展开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正式访问。
这次访问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但更引发关注的是史密斯在会谈中的表态。
他公开承认,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之一”,并强调中美找到和平共处方式的重要性。
这一表态罕见地坦率,透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调整。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贸易战、科技封锁和军事摩擦等多重冲突。
美国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手段遏制中国,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贸易战未能重创中国经济,反而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高昂代价;科技封锁虽然在短期内对中国高科技产业造成压力,但也激发了中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
与此同时,中美经济的深度依存关系并未因“脱钩”而削弱。
202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依然位居全球前列,美国的供应链安全依旧离不开中国市场。
这些现实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此次议员代表团的到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美高层互动频繁:9月19日,两国领导人通话;9月14日至15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德里举行磋商。
这些密集的接触表明,美国的对华战略正从以意识形态为驱动的对抗,转向以利益为导向的“风险管理”。
史密斯的“两个最”正是这一战略调整的直接反映。
在会谈中,史密斯特别提到,他对中美两军缺乏更多交流“深感担忧”。
近年来,两国军事沟通渠道的冻结使得南海、台海等热点地区的风险不断上升。
作为两个核大国,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将是灾难性的。
史密斯此次访华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两军沟通机制的恢复,为中美关系建立“防护栏”,避免因误判导致失控。
除了军事领域的紧张,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也是此次访问的重要推动力。
通胀问题长期困扰美国选民,而降低对华关税被视为缓解通胀的一种选项。美国企业界也强烈呼吁改善对华关系,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市场预期的可控性。
史密斯将经贸问题列为“首要议题”,表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继续推进“脱钩”的同时,在经济领域正采取更为务实的策略。
这种策略试图在不损害国内政治利益的情况下,与中国展开有限合作。
史密斯的“两个最”不仅是一种外交辞令,更是一种战略信号。
它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从“全面胜出”转向“管理竞争”的深层变化。未来,中美关系很可能进入一种“竞争为主、对话不停、合作有限”的新常态。双方将在科技、经贸、军事等领域持续博弈,但也会努力避免冲突。
此次访问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解决了多少具体问题,而在于它为中美关系释放了一个信号:双方正在尝试为激烈的竞争建立必要的规则和缓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