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27日,全球已有157个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主权国家,其中部分国家为以色列的传统盟友。
据半岛电视台、雅虎新闻证实,这场外交行动由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近期联合推动,被视为国际社会重申“两国方案”的关键举措,但美国、德国、以色列等仍持反对立场。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在上周末(9月21日)发表的声明称:“在中东局势日益恶化之际,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维系和平的可能性。目标是实现一个安全的以色列,与一个可行的巴勒斯坦国共存。”
但在以色列持续扩大西岸定居点、加沙战事未止的背景下,承认本身并未改变巴勒斯坦通往国家地位的实际路径,和平前景依然渺茫。
那么,承认巴勒斯坦到底能否推动其建国?而根据国际法,一个地区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视为国家?
成为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条件?
一个地区要成为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根据1933年《蒙得维的亚公约》,一个主权国家需具备常住人口、确定领土、有效政府及对外交往能力。联合国此前也曾引用这一公约,来讨论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
设想中的巴勒斯坦国,领土版图应涵盖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以及东耶路撒冷。这里生活着数百万世代扎根于此的巴勒斯坦人,他们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外交使团,甚至在几十个国家设有代表处。
表面上看,这个“国家”已经初具雏形。
可问题出在“有效”二字上。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看似掌权,实则处处受制。以色列牢牢控制着边境、空域、港口、通信网络,以及巴勒斯坦人日常出行的关卡。
联合国秘书处早在2011年就指出:巴勒斯坦虽满足了《蒙得维的亚公约》的大部分条件,但以色列的军事占领使其无法真正行使主权。
定居点正在吞噬未来
自1967年占领西岸以来,以色列已建立超过160个定居点,安置了约70万以色列公民,这些社区遍布西岸,还深入东耶路撒冷。虽然国际法明确认定这些定居点“非法”,但这并未阻止它们扩张。
以色列还在被占领地区建立了多个工业园区,例如著名的“巴尔坎工业园”。这些园区吸引了以色列和国际企业入驻,并通过补贴、低租金、优惠税率以及使用廉价巴勒斯坦劳动力等手段,支持这些非法定居点的经济发展。
以色列在加沙战争期间还加速了这种扩张计划,最新的建筑方案提出修建约3400套新住宅,这将直接把西岸一分为二,同时通过仅供以色列人使用的公路将现有的定居点连接起来,从而使建立一个连贯的巴勒斯坦国家几乎变成不可能的任务。
以色列会放弃这些定居点吗?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许多定居者及其支持者,包括以色列的部分高层官员,认为他们在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存在是《圣经》中赋予的使命,如以色列财政部长贝扎莱尔·斯莫特里奇和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
根据他们的信仰,不仅要重新“定居”加沙,还必须夺回西岸,也就是他们口中的“犹地亚和撒马利亚”。他们计划扩展以色列的边界,形成“更大的以色列”,包括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的部分地区。
以色列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以色列全国自由联盟”,长期以来为定居点扩张保驾护航。今年7月,以色列议会更是通过一项决议,公然推动西岸吞并,彻底否定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
当英、法等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后,内塔尼亚胡也明确表态:“绝不可能。约旦河以西,永远不会出现一个巴勒斯坦国。”
内塔尼亚胡的这句话,就像一堵墙,挡在所有外交努力面前。
深究背后原因,是因为美国持续对以色列提供外交庇护,使其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免于实质性追责;而巴勒斯坦内部分裂、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也制约其国家建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