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推出了一项名为“50%规则”的新规,直接将上千家中国企业纳入制裁范围。
这一措施试图通过“刺穿”公司所有权结构,堵住出口管制漏洞,阻止中国获取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这是美国近年来在技术脱钩战略上的又一次重大升级,背后动机和影响值得深思。
根据“50%规则”,只要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控股子公司达到50%以上控股比例,无论是否单独运作,都将自动受到相同的出口管制限制。这一规则的出台旨在防止被制裁企业通过设立子公司或资产转移规避限制。此次制裁的波及范围极广,保守估计上千家中国企业涉及其中,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多个高科技领域。这些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出口许可要求,绝大多数军民两用技术出口将被拒绝,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和成本激增。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一规则是美国延续对华“技术脱钩”战略的重要一步。近年来,美国不断通过制裁和立法加强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限制。从2018年的中兴事件到2023年的《芯片法案》,再到如今的“50%规则”,美国的目标始终是遏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维护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但这一策略的双刃剑效应也逐渐显现。中国商务部对此回应称,美国此举性质极其恶劣,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美国的制裁不仅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造成压力,也可能反噬自身产业链。例如,美国高科技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依赖性较高,制裁可能导致这些企业失去重要市场份额,进而影响自身经济利益。
面对美国的制裁,中国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9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三家美国军工企业实施制裁,禁止向其出口包括稀土在内的两用物项。
稀土资源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材料,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中占据绝对优势,这一举措对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此外,中国还通过将更多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进行对等施压。今年上半年,中国已将28家美企纳入出口管制名单,未来这一名单可能进一步扩大至受影响领域的下游供应商。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制裁措施正在倒逼中国加速技术自立。近年来,中国在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不断推进。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国内企业在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上的研发突破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美国的压力可能会转化为中国实现技术“弯道超车”的契机。
未来,中美技术博弈的长期趋势仍将持续。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保持其全球科技霸权,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加速创新,寻求突破。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挑战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如何在国际博弈中抓住关键节点,实现从“被卡脖子”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将决定未来科技竞争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