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不应留在纽约!”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就赴美签证遭吊销一事愤怒的通告193国,直言美国已经丧失东道国的资格。
佩特罗的这番呐喊恰好与上海的动态形成了强烈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揭牌,9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确认落户,一周之内两大联合国机构扎堆上海,让“总部迁址”的讨论从历史争议变为了现实叩问。
佩特罗的愤怒源于美国对多边规则的持续践踏。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元首,他因呼吁停火加沙而被吊销签证,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此前更因美方阻挠缺席联大会议。而美国的这种“签证霸权”并非个例:俄罗斯代表团10名成员在2019年被拒签,伊朗代表2022年因签证延误也错失安理会会议,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佩特罗直指其中核心:“当东道国能随意剥夺成员国参会权,联合国已沦为个别国家的私产。”
与纽约的公信力危机形成对比的是上海的磁石效应。此次落户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6年来首个设在欧美以外的一类中心,直接纳入该组织全球治理体系,承担STEM教育标准制定、资源整合等核心职能。
而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落地,更与上海正在推进的“双碳”目标、长三角绿色金融试点形成战略共振。这种“需求对接”的背后,是上海多年的生态积淀:世博前滩已聚集了20余家国际经济组织,浦东的专项政策从税收到人才提供全链条支持,所有这些使得上海成为了继纽约、日内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国际组织聚集地”。
从中也可以看到,这场“一动一议”的背后,是全球治理权力的悄然转移。自从1945年洛克菲勒家族捐赠曼哈顿地块以来,纽约一直是联合国的象征,但美国的霸权行径正在消解这一合法性。俄罗斯借机重提斯大林1945年索契选址的提议,强调其奥运场馆可直接承接总部职能,而佩特罗虽未指明新址,但却用上海的案例,暗示“更民主的地方”存在可能。发展中国家的态度更尤为关键:他们既对美国签证政策不满,又乐见上海崛起带来的治理新选项,印度、巴西等国已公开支持“联合国体系东移”。
但不得不承认,联合国总部的迁址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阻碍。根据联合国规定,需要三分之二成员国同意且五常无否决,这一高门槛让短期搬迁几无可能。更重要的是,上海的定位并非“替代纽约”,而是构建多元治理枢纽。正如中国代表在联大所言,支持的是“联合国改革而非迁址本身”,其中的核心是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佩特罗的呐喊与上海的进展,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结论:即全球治理已不能再依赖单一中心。纽约若继续以“霸权”自居,只会加速自身的边缘化;而上海则用专业的服务与开放的姿态证明了国际组织的生命力在于贴近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