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聚势能/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随着带宽需求的增加,光模块和交换机ASIC的容量在过去十年中都迅速增长。铜互连的电子I/O在满足下一代计算架构对带宽密度、功率效率、延迟和传输距离的要求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包括云计算、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AI)、网络等。
然而,由于对大带宽、高密度、低功耗和高性价比的要求,可插拔光模块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OIO(光输入输出)技术是一种利用大带宽、高密度光接口解决交换机ASIC、CPU、GPU等大容量芯片I/O扇出问题的方法。
光入芯核,OIO是光电融合的终极形态。
01光电同构技术部分研究
目前,OIO技术在开关中的应用需要通过光学引擎(OE)和激光源的结合来实现。OIO应用的说明性图如图1.1所示,例如,51.2 Tb/s交换机由ASIC芯片、16个OE和16个PELS组成。每个 OE 传输 3.2Tb/s,总共 32 个 LD/Rx 通道,并通过光连接向交换机 ASIC 提供光 I/O。外部激光源 (ELS) 为 OE 产生连续波长 (CW) 激光,通过外部调制解决方案将 ASIC 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它并非简单的光模块小型化,而是将光子学与微电子学在芯片层面进行深度协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数据传输的方式。
OIO技术的激光源通过两种方法解决:一种是利用外部激光源提供非调制激光器,另一种是在硅光子芯片上集成激光二极管。
在外置激光器解决方案中,ELS可分为可插拔外置激光源(PELS)和板载外置激光源两种。板载外部激光源直接设置到开关中。与集成激光二极管相比,该解决方案更加成熟。此外,激光器和ASIC之间的光连接可以固定在交换机中,减少光连接接口损耗。然而,与硅光子芯片上的集成激光二极管类似,该解决方案不能单独取代激光器。它还需要备份。可插拔外部激光源解决方案通过前面板为交换机提供激光源,就像可插拔光模块一样。该开关通过特定的光电连接端口实现驱动和光连接。
图显示了三种技术解决方案。PELS散热环境好,所以温度最低。集成硅激光器和芯片在同一块PCB上,需要额外的散热,因此温度最高。一般来说,PELS在可靠性、可作性、可维护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比于CPO(共封装光学)或LPO(线性驱动光模块),OIO在带宽密度、能效比和延迟上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是未来实现ZB(泽字节)级别数据交换的必然选择。
由于外部激光器的输出光功率远大于可插拔光模块,出于激光安全考虑,PELS的电光(E/O)连接器应设计在同一侧(朝向开关),如图1.4所示。在该方案中,电接口和光接口设置在同一侧。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接口规范来支持光电接口。由于连接器在开关内部,而光接口和电气接口是在同一个接口中制作的,因此接口(尤其是光接口)的清洁会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设计因素应包括分支或波融合应用、每个波长的功率、光纤数量、连接器类型、光纤分离和排列。
OIO的成熟度与商业化进程,将成为下一代AI算力基础设施的胜负手。其产业链涉及半导体、光通信、先进封装等多个领域,将催生新的产业分工模式,并重塑全球半导体价值链。这一领域的前景也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据Technavio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全球光互连市场规模将增长16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62%。
02光电同构,架构颠覆
OIO的技术架构之所以具备革命性,在于它实现了计算与通信在物理层面的深度融合。
03三座大山,量产之困
尽管前景广阔,但OIO的商业化与规模化量产之路,仍面临着“三座大山”般的严峻挑战,展现了其技术实现的艰巨性。
04群雄逐鹿OIO,生态之争
OIO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对现有产业格局的深刻重塑,一场围绕新生态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两大阵营对垒: 目前,行业内已初步形成两大阵营。
一方是以Intel为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式,其利用自身从芯片设计到制造的全栈能力,试图打造一个闭环的硅光生态系统。
另一方则是以台积电/博通为代表的开放生态模式,Foundry(如台积电)专注于提供标准化的硅光制造工艺,芯片设计公司(如博通、Ayar Labs、Xscape Photonics)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再交由封装厂完成集成。据「数聚势能」获悉,AI巨头英伟达就同时押注了Ayar Labs与Xscape Photonics,意在通过多元化投资,加速开放生态的成熟。
产业链价值重构: OIO的兴起,将彻底改变传统产业链的角色分工。
传统光模块厂商面临转型压力,需要向更底层的芯片和封装领域渗透。
芯片设计公司(EDA)需要提供支持光电协同设计的全新工具链。设备商需要开发用于光子晶圆制造和测试的新设备。
而像台积电这样的晶圆代工厂,其在先进封装领域的领导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成为新生态中的核心枢纽。台积电近年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高达650亿美元的投资,并规划建设生产2纳米芯片的工厂,也为其在下一代光电融合技术上的竞争储备了弹药。
中国的机遇与策略: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拥有庞大的应用市场和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短期内,可采取技术跟随+场景创新的策略。
在光源、EDA、先进封装等关键环节奋力追赶,同时利用国内在AI大模型、下一代通信等领域的巨大需求,寻找差异化的应用场景作为突破口,以市场换技术,逐步建立起自主可控的OIO产业链。
05产业专家怎么说
在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电融合专委会、《光电融合-前沿与工程》期刊等共同承办的光电融合大会,来自中兴、光迅、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联通、奇点光子、摩尔线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汇聚一堂。
针对高速光互连中CPO、OIO、可插拔光模块技术的成熟度、功耗、可维护性、产业链的协同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分享前沿洞察,探讨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定位与协同发展。
CPO 与 OIO 作为高度集成化的光电融合技术,因强耦合、系统封闭的特点,引发终端用户对 “生态封闭性” 的担忧。
相比之下,OIO 因与芯粒耦合的互联特性,集成一体性更高,标准和生态构建的难度也更大。专家一致认为,打破 “封闭” 局限需依靠开放平台搭建、标准化流程推进及多厂商协同合作。
CPO 与 OIO 已具备一定技术成熟度,但在生态支持、运维体系与标准制定上仍存挑战,且三者并非对立关系,应根据应用场景混合部署、长期共存,同时强调 “技术决定路径,需求决定节奏”,光电融合落地需兼顾运维性、可扩展性与经济性,呼吁产业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标准化与 “竞合” 协作。
06决胜未来,算力无疆
总而言之,OIO是解决未来算力互连瓶颈的范式革命,其实现路径虽然充满挑战,但全球的产业力量已经集结。
展望未来,其发展路径将分阶段展开:
OIO不仅仅是光通信技术的胜利,更是半导体定律得以延续、人工智能潜力得以充分释放的基石。可以说,掌握OIO,就是掌握了通往下一个计算纪元的钥匙。
由芯师爷主办的第七届硬核芯生态大会暨2025汽车芯片技术创新与应用论坛将于9月11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6号馆正式举办!
本届峰会将汇集半导体全产业链的领军者,广邀电子制造企业高管、项目负责人、电子工程师、投资者、资深学者与行业大咖,以全球化视角探索产业未来,共同探讨如何把握芯⽚本⼟化的窗⼝期,抓住中国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
在这场中国半导体产业年度盛会上,你将看到来自AI、IP、存储、功率器件、汽车电子、投资机构等领域的重磅嘉宾同台演讲,分享对行业大势的真知灼见,与500+半导体产业链从业者深度互动。我们向关注半导体行业的您发出邀请,请您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国芯2025年阶段性成长,展望中国芯片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