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进入9月,原本期盼着迎接浓浓秋意和桂花香了,结果打开手机一看,还是三十大几的气温……
当风扇和空调连轴转,当我们还在抱怨热浪难耐时,有热心的观鸟爱好者向潮新闻打听:感觉一年比一年热,今年西湖第一只冬候鸟会“迟到”吗?
数据为证:
鸬鹚来西湖的时间有早有晚,但近三年一年比一年迟
的确,每年9月初开始到12月,是这些“老朋友”归来报到的时节。
白露前后,北方逐渐开启夏秋转换,冬候鸟们也陆续启程长途跋涉,其中杭州人最熟悉的西湖四大冬候鸟鸬鹚、鸳鸯、织女银鸥和普通秋沙鸭,也将“拖家带口”而至。
“正常情况下,来西湖过冬的冬候鸟‘第一梯队’基本上9月中旬就会抵达,今年这么热的天,鸟不大会提早来的,反而可能还会推迟。”浙江省野鸟会副理事长、西湖鸳鸯护卫队队长东斯告诉记者。
鸬鹚是西湖四大冬候鸟中最“积极踊跃”的,几乎每年都是“第一梯队”。
在杭州的大半时间里,它们每天就宅在西湖里潇洒,抓鱼、玩乐,也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聚焦对象。
去年秋季拍摄的鸬鹚捕鱼 东斯/摄
以鸬鹚来西湖“报到”时间为例,查询潮新闻记录近十年的记录,它们抵达的时间有早有晚,最晚的直到将近“十一”假期才现身——
2015年9月29日,2016年9月4日,2017年9月21日,2018年9月2日,2019年9月2日,2020年9月8日,2021年9月9日……
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都是在20日左右抵达,且一年比一年迟。
东斯表示,去年杭州经历了一个热到见证历史的夏天,但鸬鹚抵达时间并没有很晚,相较前年只迟了2天。
“按照鸬鹚的习性,它们一般8月底就会从北方上路,飞半个多月来到西湖,近年高温天气多,秋季降温延迟,会有一点影响,但是凡事没有绝对,我们鸟友都在密切关注,有它们的身影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除了鸬鹚,其他西湖冬候鸟像鸳鸯大约11月上旬才会出现,而织女银鸥是11月中下旬造访,普通秋沙鸭最晚,每每12月才来。
根据东斯和鸟友们多年观测西湖冬候鸟的经验,它们抵达后多数集中在音乐喷泉平台等地。从大华饭店至长桥公园,经常能观测这些水鸟的活动痕迹。
红颈滨鹬 东斯/摄
“候鸟迁徙主要依赖温度阈值和食物资源,当北方繁殖地降温滞后,它们的启程时间也会相应推迟。”东斯表示,杭州今年8月以来连续36天高温创历史纪录,叠加北方同期高温,可能进一步影响候鸟的迁徙节律。
专家说法:
候鸟会根据气温和食物分布的变化,选择更适宜的迁徙路径
尽管西湖尚未迎来第一只冬候鸟,但其东部的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已有冬候鸟过境“造访”。
每年来越冬的反嘴鹬群 东斯/摄
8月下旬,东斯已经在该区域先后观测到黑翅长脚鹬、红颈滨鹬、须浮鸥、反嘴鹬等候鸟。“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候鸟在此补充能量后继续南迁,也是杭州这个季节观鸟的一个好去处。”
鸟类迁徙,无疑是自然界中最壮观的现象之一,同时也是复杂的生理行为。
“较高的气温可能会使鸟类推迟南迁的时间,因为它们对环境的感知会受到温度、光照和食物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候鸟可能会根据气温和食物分布的变化,选择更适宜的迁徙路径或中途停歇地,如果北方一些地区仍较为温暖,那么部分鸟类可能会在途中停留更长时间。”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解释。
须浮鸥 东斯/摄
再者,高温可能影响昆虫、果实等鸟类食物的分布和丰富度,进而影响迁徙过程中的能量补充。
“鸟类的环境感知能力是极其敏锐的,总体上它们依赖多种环境信号综合判断迁徙时机,包括光周期变化(日照长短)、气温变化、内在生理机制(如内分泌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遗传与学习(成年鸟类通过经验学习调整迁徙时间)”林先平表示,“如果气候持续变暖,可能会对候鸟迁徙习性产生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