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美苏两大超级林业工程,为何惨淡收场?

    发布时间: 2025-09-16 02:02首页:主页 > 深度 > 阅读()

    然而,当1940年代,美国西南部的大平原区迎来有规律的降雨,小麦价格飙升,农民开始砍掉部分防风林带,种植小麦。1944年对防护林工程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有10%林带已消失(或因放牧遭受破坏);在十年之后1954年,再次调查发现,原防护林带其保存率已降至近半;所剩其他树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干旱周期中陆续死亡,富兰克林·罗斯福宏大的乔木梦而种下的树,大都消失了。

    美国西部大平原为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地表水蒸发强,干旱高频出现。在没有补给水的情况下,干旱出现的变率决定了树木不可能持续生长。这点,早在“罗斯福总统提出植林工程”初期,就有学者提出“人类无法改变大平原的基本自然属性,植林工程要慎行”的预警。在作者蒂莫西·伊根的自己调查中,也写有“其他树木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干旱周期陆续死亡”的述说。“人类无法改变大平原的基本自然属性”,在没有补给水的情况下,干旱出现的变率决定了树木不可能持续生长的真理性,便是“罗斯福总统提出植林工程”林带消失的根本因素。

    上图:前苏联时期的一张宣传海报,反映了当时“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开展防护林带建设、灌溉和草田轮作等生态工程的宏图。该海报原作创作于1940年代,摄影:Igor Podgorny

    异曲同工的苏联案例,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苏联政府决定实施一项“向旱灾进攻,并彻底战胜旱灾,获取农作物高产、稳产,为发展畜牧业建立坚固的饲料基地”计划,就是通常所说的“伟大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苏联虽幅员广阔,但大部分产粮农田分布在干草原地带,有70-80%的农田受干旱的不利气候影响。干旱和袭来的干热风成为农业生产难以规避的灾害,刮风期间,异常干燥的热风使植物丧失关闭气孔的能力,导致水分蒸腾大于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速度。干热风区别于旱灾之处,是作用于植物的时间快速而短暂,危害是在几小时内就形成,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1948年10月开始实施“伟大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预定的目标,除实行草田轮作制,修建水库和池塘增加农业用水来源外,在1950到1965的15年,营造总长度5320公里,面积达570万公顷,走向为东北—西南向,以橡树(Quercus rubur)为主,伴有白桦、白杨树种的国家林带。防护林网的作用是在冬季使积雪均匀地散布在农田地表,而春天防护林带能延迟雪融的日期并缓解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夏季,防护林带降低风力,减少气流交换,减小干热风的危害。

    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Сталинский план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рироды)是前苏联在1948年由斯大林发起的一项大规模生态工程计划,旨在改善干旱和沙化地区的自然环境。该计划通过建设防风林、植树造林、发展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尘暴,同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计划涉及数百万公顷土地,是苏联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生态改造工程之一。上图是当时的一张海报。图源:https://studfile.net/preview/5808202/

    在1949—1953五年间,动员千军万马,已营建防护林289万公顷,完成近50%的“计划”规定,保存184万公顷。但到1960年,据有关资料(赵宗哲主编,《农业防护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林带工程所营造的防林面积现保存6万公顷,为1949~1953五年间营造面积比保存率为百分之几(2%)。

    诚然,两大林带工程的损毁往往是多种因素的耦合,特别是“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的消失,与政局变换、人亡政息以及政治干预下李森科技术路线(橡树丛植法)失误的诸多社会因素有关;“罗斯福总统提出植林工程”也与小麦价格飙升,农民开始砍掉部分防风林带种粮等社会因素相关联。但不能忽视的是在“罗斯福总统提出植林工程”初期,有学者提出“人类无法改变大平原的基本自然属性,植林工程要慎行”的提醒。

    当1955年,“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防护林带营造最为轰轰烈烈的前5年时,苏联林业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进行大量实地观测基础上,已得出“在荒漠草原主要限制因素是缺少降水。在没有引水灌溉的条件下,造林难以成功”和“在干草原的平原无论用播种或栽植营造片林,都不见得是合理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树木生长不好,既不能保护土壤,也没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发表在林研所第21卷论文集(Труды Института леса, том XXI)。

    可见,影响美国和苏联两大防护林带工程以失败结局的根本原因,是超越了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的地带性阈值和临界。在年降水<400毫米、科学预测每隔20年就要遭受一次大旱,民间谚语也有“10年一大旱,5年一小旱”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其地带性特征决定了树木需水与干草原水分平衡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在没有天然降水以外的水分补给条件下,不可能形成森林和森林环境。“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的属性”,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必然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效,即或国力超强世界大国,即或是显赫名字命名、动员千军万马,都终归未能逃避消失的命运。

    “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土壤中、蕴含深刻哲理的智慧总结。它不仅是激励,更是明智的方法论。《福布斯杂志》创始人科尔姆·福布斯也解释:“如果我们善于学习失败,定会带来成功!”

    我们以20世纪两个世界大国以显赫名字命名的林带工程的失败作学习的课本,从中感悟到,其一,大型的生态工程建设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石上。这一理论基石就是19世纪末,由俄罗斯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和德国地理学家亚·冯·洪堡共同擎起的地带规律,即在地球表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环境整体要素显示出相对一致性,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呈带状分布排列的空间分异现象。由于地球球形、地轴倾角,使太阳辐射能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太阳光热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引起的地球表层,就出现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自然综合体分异,称作“纬度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相对应的,由于大气环流对水汽输送沿程分异的原因而呈现的分异,称作“经度地带性”;而随山地和高原的高度增加,辐射平衡和水分变化出现类似纬度地带序列的,称“垂直地带性”。由“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共同构建的地带性规律,是地理环境的根本特征,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学的公理。人类在漫长地了解自然界、认识自然界过程中,逐渐明确这个被认定的自然地理学公理和核心理论“地带性”,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它不仅是人们理解自然格局的钥匙,更是“人类在地球陆地表面,从事经济、生产实践的理论基石”。20世纪,美国和苏联兴师动众的重大林业工程,以其失败的鲜活事实,再次告诫:从事各种经济、生产活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工程建设,必须遵循作为生产实践活动基石的地球表层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否则即或怀有好心实意,也必会以败笔结束。

    其二,两大林带工程的失败,鲜明告诫人们,大型的生态工程建设其本质乃为“人工植被”的建立。建立“人工植被”必须遵循“人工植被”建立的基本理论元素,即“结构整体性”“有机体与环境统一性”及“服务目标明确性”三原则。否则,即或栽植高大乔木万千株,未能完善结构的整体性,亦不能完成生态服务功能。

    人们的认知在实践的体悟,更在“善于学习失败”中不断跃升。20世纪末在“北非绿坝建设生态工程”中,阿尔及利亚的绿带工程,可以称为是“善于学习失败”而获成功的一例。

    “阿尔及利亚绿带”是指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五国在撒哈拉大沙漠北部边缘联合构建的一条跨国大型林带工程的组成部分。跨国大型林带工程预计在1970~1990年20年间建成,全长1500公里,宽20~40公里,面积约为350万公顷的林带,也称“绿坝”,意为阻挡撒哈拉沙漠入侵的绿色大堤坝。阿尔及利亚绿带绵延分布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以北的200毫米到300毫米两条等雨线间。

    阿尔及利亚林带示意图

    规划设计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很大,有的为岩石山地,根本无法进行植树造林;有的区段为生长阿尔法草的草地;还可见到面积不大但条件良好的可耕地。阿尔及利亚学界借鉴规模宏大林带工程建设的失败教训,从失败中学习,以建立人工植被的生态观点,将境内林带工程,从单纯林带修改成包含农、林、牧综合体的绿色区块,一个绿色复被区。在规划的绿带范围内采取:

    ⑴ 保护现有的天然林(次生林、残留林),对其进行抚育经营,使之迅速达到防护效果。

    ⑵ 在规划的绿带区范围内的宜林地段,进行人工栽植当地适宜的针叶树阿勒伯松,以便迅速构成防护体系。

    ⑶ 保护规划的绿带范围内原有的天然草地,立法规定禁止采集阿尔法草(阿尔法草,高大的禾本科草,是阿尔及利亚重要的造纸原料)。不准过度放牧,保护天然草地有较好的覆盖度。

    ⑷ 在规划的绿带范围内的宜耕地进行一定的农作,但农田配有必要的水利设施和林带防护,以避免因农垦而造成水土流失现象。

    阿尔及利亚绿带工程示意图。图中展示了阿尔及利亚北部“绿带”区域的位置与地形分布。该绿带是阿尔及利亚为防止沙漠化而实施的大规模植被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和生态恢复,来阻止沙漠向北部农牧区扩展,同时改善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图源:Eric Gaba(CC BY-SA 3.0)

    最终在规划的绿带范围形成营林地占25%,农地占5%,天然阿尔法草地占70%的结构的绿色综合区。用阿尔及利亚专家的话来说,他们将建立绿带与发展绿色经济融为一体,

    在进行开发活动,注意开发后的环境保护,防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这是他们借鉴现模宏大林带失败的教训,在“学习失败”中的认知跃升的结果。

    在通往变量多,周期长的生态工程的建设路上往往充满着挫折,生态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在政策建议中常常引用“失败的案例”。通过鲜活真实的“失败故事”,将理性认知的复杂性转换为直接真实的感知,来应对周期长、变量多的生态工程。用人类错误造成环境退化后果作警示,这是“一批生态学家所代表的科学家对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所作的科学与现实方面的评估”(北大候深);也是生态学界对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明智的方法论,实用的体现。

    科学家精神。©Linda Wong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宝安南路蔡屋围发展大厦2302室 粤ICP备2025475172号-1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