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韩联社9月11日报道,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将获得提名出任新一任韩国驻华大使。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日表示,“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使节是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中方正在等待韩方的正式提名。”
这一人事安排被外界普遍视为,李在明政府为修复中韩关系遇冷的重要举措。
要知道,卢载宪的背景让他的提名具有特殊意义。
他不仅曾担任中国成都市国际顾问团顾问,还在推动中韩文化与经济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卢泰愚在1992年促成了中韩建交,这段历史让卢载宪成为象征中韩友谊的“老朋友”。
韩国政府显然希望通过这一象征性人选,向中国传递善意。
根据韩媒《中央日报》引述多名外交人士透露,相关工作流程正在进行,正等待中国的“同意派遣”。
结合这些信息不难看出,中方注意到了韩方释放的善意,最后通过提名应该不难。
除此之外,韩国近期还完成了新一批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移交工作。
当地时间9月12日上午,韩方向中方移交了30位烈士遗骸及267件遗物。
随后,4架歼-20飞机伴飞护航一架运20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国内。
这一象征性动作无疑是在向中国释放友好信号。
此外,李在明政府还推出了对中国团体游客的免签政策,并对近期韩国国内的反华集会采取了更加强硬态度,明确要求严惩相关行为,避免损害两国关系。
这些对华示好举措的背后,是韩国经济与外交现实的双重压力。
2024年2月,韩国对华存储芯片出口连续14个月下降,成为产生对华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
中国作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其经济复苏至关重要。同时,韩国还面临即将举办的APEC峰会的外交挑战。
作为时隔20年来再次主办这一国际盛会的东道主,李在明政府迫切希望中国领导人出席,以提升活动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中方的态度却显得格外谨慎。
中方的沉默可能源于对韩国政策转向的保留态度。
近年来,韩国在涉华问题上多次与美国保持一致,例如加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 4)等行为,引发了中方的不满。
尽管李在明政府近期释放了善意,但中方更关注实质性政策的改变,而不仅仅是象征性动作。
此外,在当前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对中韩关系的调整更加慎重,避免在地区格局中失去战略平衡。
中韩关系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如果中方接受卢载宪的任命,并派高级别代表参加APEC峰会,这将是双边关系改善的重要信号。
然而,中韩关系的修复并非易事,韩国在对华政策上的转向可能受到其国内政治压力和美国干预的掣肘。
同时,中方对韩国是否会在关键领域如经贸合作、地区安全等方面作出实质性调整,仍持观望态度。
李在明政府的这场外交努力究竟能否取得突破,仍需时间验证。未来,中韩关系的走向不仅影响两国利益,还将对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