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由于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中国买家几乎完全停止了从美国进口大豆,而南美供应商则乘机填补了市场缺口,导致美国农民在主要销售季节过半时,错失了对华数十亿美元的大豆销售机会。
这一变化对美国农民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也让他们在传统收获季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要知道对中国来说,大豆是食用油和动物饲料的核心原料,需求量巨大;而对美国来说,大豆是农业出口的重要支柱,年出口额数百亿美元,其中近四成销往中国。
然而,在这场关税战中,中国通过调整进口渠道,将大豆订单从美国转向南美,成功实施了精准反制。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的销售年度中,美国向最大买家中国出售了约2290万吨大豆。
但要注意的是,在2024年,中国进口商则购买了价值128亿美元的美国大豆。
此外,美国大豆通常在巴西大豆上市之前,也就是在9月至1月间向中国出口。
但追踪货运的贸易商表示,中国买家尚未预订新作物年度的任何美国大豆。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10月份预订了740万吨南美大豆,占当月需求的95%。
11月份的订单中,南美大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受此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跌至五年来最低点,而巴西大豆价格则因需求激增而出现上涨。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更是生计上的危机。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表示,很多美国农民“将无法挺过这一关”。
过去,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而如今,南美国家正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大豆供应的主要来源。
国际贸易中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旦被削弱,恢复起来并不容易。即便未来中美关系有所缓和,中国也不太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近一半的订单交给美国。
更重要的是,这场关税战对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基本盘也产生了冲击。
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但如今,他们却成为贸易战中最大的输家。
尽管美国政府曾通过补贴计划试图弥补农民的损失,但这种短期措施显然无法代替长期稳定的市场。
越来越多的美国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表达了不满,认为这种政策让他们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大豆进口渠道的调整,不仅是一次短期应对,更是对国际供应链的战略性重塑。
通过加强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合作,中国有效降低了对美国的依赖。这一变化不仅让南美国家受益,也让美国农民意识到市场规律的力量。
谁忽视市场规律,谁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中美关税战的半年博弈,赢家和输家已经逐渐显现。中国通过灵活调整进口渠道,稳住了国内供应;南美国家顺势崛起,赚得盆满钵满;而美国农民却因出口锐减而叫苦不迭。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会走向何方?中美第四轮贸易谈判是否会有更多的共识达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