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外媒爆料G7谋划围堵中国,设价征税脱钩三招齐下,中方如何接招

    发布时间: 2025-09-28 09:01首页:主页 > 国际 > 阅读()

    9月25日,据路透社近日披露,七国集团(G7)与欧盟正在酝酿一项针对中国稀土的联合行动方案,拟采用双管齐下策略:一是设定出口价格下限,二是对来自中国的稀土产品加征关税和碳税。消息人士透露,尽管目前尚处早期磋商阶段,但部分国家已表达明确支持意愿,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正在研究单边实施方式,欧盟也在内部评估应对选项。

    这并非G7首次尝试“脱钩”中国稀土链条。2023年至今,西方多国便持续推进所谓“供应链多元化”战略,将稀土纳入核心矿产清单,意图重建自给自足能力。然而事实证明,重构一个从开采到精炼、再到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并非喊几句口号就能完成。

    此次“价格下限+双税”的组合拳,看似在制度框架内寻求突破,实则暴露出G7对中方资源控制力的无力感。这一政策设想既想限制中国稀土的价格话语权,又想强迫本国企业转向替代来源,可谓典型的策略焦虑型反应。

    旧账新算:从关税到碳税的政治操作链

    所谓的“价格下限”本质上是一种反向补贴机制,目的是通过人为压低稀土售价,为本国工业制造提供更便宜的原料。这种定价干预,表面披着市场调控外衣,实则是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行政管制。如果实施,极可能遭遇中国企业以“缩量”应对,到头来“物美价廉”变成“有价无市”。

    更具政治意味的是加征“碳税”这一提议。西方国家近年来频繁将碳足迹、环保标准纳入贸易壁垒,尤其在绿色能源与高新材料领域,碳税正成为新一轮技术封锁与产业保护的工具。将碳税施加于中国稀土产品,无异于以环保之名,行产业竞争之实。

    此前已有多家欧洲智库对碳税机制表示担忧,认为其在WTO框架下的合法性存在灰色空间,特别是在资源产品领域,极易引发报复性关税与供应报复。

    美西方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质却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深度干预。这种“规则再造”行为,与其推崇的自由市场逻辑背道而驰,反而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美欧稀土独立为何屡屡失败

    G7之所以频频动用政策工具,并非完全出于战略主动,而是现实无解下的政策补救。过去五年间,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陆续启动本土稀土项目,以期替代对华依赖。但进展远不如预期。

    以美国为例,其最大的稀土开采企业MP Materials虽然在内华达州拥有稀土资源,但冶炼与分离环节高度依赖中国合作方。欧盟虽宣称推动“战略原料自治”,却迟迟未能在精炼技术上取得突破。日本资源公司在越南、澳大利亚等地投资开采项目多年,至今仍未形成可稳定量产的冶炼能力。

    根本问题在于,稀土并非简单的矿产开采,而是一个重环保、高污染、高技术门槛的复杂系统。西方国家既无法承受环境成本,又缺乏产业链配套资源,最终导致“有矿无链”“有志无力”。

    不仅如此,西方企业在稀土下游应用——如永磁体、动力电池、雷达天线等领域,也高度依赖中国生产体系。一旦原料来源被迫切换,整条制造链都会受到波动影响。

    中国稀土优势如何构筑

    外界往往误解中国稀土优势源于“低成本”,但真正构成中国稀土统治地位的,是长达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政策系统支持。

    首先是技术能力。中国在稀土精炼、分离提纯、材料制备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尤其是在高性能磁体领域,全球90%以上的钕铁硼磁体加工能力集中于中国。

    其次是产业链完备。从稀土原矿、精炼、合金制造,到磁体、电机、下游应用,中国形成了全球唯一的全流程稀土产业体系。这种高度集成结构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更让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保持结构性优势。

    再者是政策机制。自2023年起,中方陆续加强稀土出口品类、数量和企业准入监管,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这一转变不仅使出口更加精细化,也使中低端需求受到压缩,进一步倒逼国外企业寻找合作而非对抗路径。

    G7此次的“限价+加税”策略,若脱离对中国体系性优势的认知,只会流于表面操作,甚至诱发供应链反噬效应。

    全球稀土秩序之争

    稀土早已超越资源范畴,成为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的交叉焦点。在可预见的未来,无论是新能源转型、军事升级,还是高端制造扩张,稀土都处于价值链的前端。

    G7如今试图以规则再造的方式重构全球稀土定价与流通秩序,其实质,是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制造生态中的资源支点。但这种策略若缺乏实质产业替代能力、又未能拉拢足够广泛的资源供应伙伴,最终很可能沦为“符号性制裁”。

    更何况,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主导的绿色贸易壁垒机制本就心存戒备。在稀土议题上,如果G7强行推动“脱中路线”,不仅会带来成本外溢,还可能引发更多资源国与中方加强战略协作,进一步稀释西方主导地位。

    外媒如《金融时报》《外交政策》近日均指出,G7若以短期政治意图操控资源市场,将进一步削弱其在全球新兴产业秩序中的信誉与影响力。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宝安南路蔡屋围发展大厦2302室 粤ICP备2025475172号-1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