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破茂卸任日期越来越近,下一届首相之争也进入了白热化。其中,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与极右翼的高市早苗民调支持率一路领跑。正当外界以为局势已明朗之时,一位挑战者悄然崭露头角,这个人就是林芳正。
小泉进次郎带着他父亲的政治光环,高市早苗挥舞着军国主义旗帜,林芳正则以低调务实的形象在党内积累了强大的人脉网络。不过最让外界关注的还是他特殊的对华态度。
【高市早苗凭借极端的策略得到了不少支持】
林芳正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亲华派"而是"知华派",这个微妙的用词差别背后藏着不少玄机。"知华"意味着了解中国,但不一定亲近中国,这种定位既能在对华关系上保留回旋余地,又能在党内避免被贴上"亲中"的标签。作为自民党宏池会的成员,他所在的派系历来主张发展对华关系,这让他成为当前日本政坛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时,林芳正访华时明确表示,日中在众多领域都有合作潜力,日本不会搞"去中国化"。这样一番话在日本政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也是许多日本政客将其视为“亲华派”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场政治大戏最精彩的部分,还是林芳正和小泉进次郎可能达成的政治合作。小泉进次郎在基层党员中人气爆棚,这得益于他父亲小泉纯一郎留下的政治遗产和其良好的形象。而林芳正则深耕议员圈子多年,在自民党内部拥有相当的话语权。这种优势互补的组合,要是真能形成合力,完全有可能在第一轮选举中就把高市早苗这个极右翼代表给挤出去。
这种"合纵连横"的戏码在日本政坛并不罕见,但放在当前这个敏感时刻,意义就格外不同了。
【林芳正特殊的对华态度引起了关注】
高市早苗这个人,虽然意识形态旗帜鲜明,但在调和各派系利益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她的极端立场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吸引铁杆支持者,也会让其他派系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林芳正和小泉的组合反而可能成为自民党内反对安倍残余势力的集结号。
这种联盟能维持多久,谁都说不准。但在这场关键的选举中,临时结盟足以改变整个战局。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林芳正最终真的夺下了首相之位,只怕在对华态度上也不会有太大的转变。
就拿石破茂来说,其上台之初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接连派高官访华,甚至在防务问题上敢于和美国叫板。那时候,不少人都在猜测:日本是不是真的要改弦更张了?
【石破茂对外策略难以摆脱美国的影响】
可惜好景不长。从今年年初开始,这位首相的画风突变,不仅开始附和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连和中国对话的频率都明显降低。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在背后轻轻一推,日本这艘船就不得不改变航向。石破茂态度的转变,无疑是最鲜明的例子。
事实上,石破茂并非日本政坛第一个在对华政策上"折戟沉沙"的首相。回顾这些年,鸠山由纪夫和福田康夫等相对理性的领导人,哪一个不是带着改善对华关系的抱负上台,最后却都黯然离场?
【鸠山由纪夫等对华理智派相继折戟沉沙】
鸠山由纪夫当年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最终胎死腹中。福田康夫推动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如今看来也像是昙花一现。这些首相的下台,表面上是由于国内政治斗争,但细细琢磨,背后总有美国的身影。
直白的说,日本的政治自主权,就像被套上了紧箍咒。每当日本领导人想要在对华关系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时,这个紧箍咒就会开始发作。美国通过其在日本政界、军界和商界盘根错节的影响力,总能找到合适的杠杆来左右日本的外交走向。
【美国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今,这种局面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日本越是依赖美国,就越难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独立;而越是缺乏独立性,就越是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种结构性困境,困住了每一个拿下首相之位的人。因此,在许多人看来,无论日本新的首相是谁,只怕都很难改变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