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菲律宾ABS-CBN网站10日报道称,根据国际刑事法院(ICC)法官当天签署的文件来看,ICC预审分庭认为,拘留杜特尔特“仍然是必要的”,因此驳回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辩护团队提出的释放申请。
这一裁决不仅引发菲律宾国内的强烈反应,也再次将国际司法与国家主权的矛盾摆上台面。
此前,杜特尔特的辩护团队以健康问题为由,申请将他转移至第三国软禁。他们声称,杜特尔特因认知障碍无法忍受长期羁押。
然而,国际刑事法院在裁决中列举了多个理由,坚决拒绝释放他。
首先,法院认为杜特尔特存在明显的潜逃风险。
他本人曾表示希望返回菲律宾,而菲律宾并非《罗马规约》的缔约国,一旦释放,国际刑事法院可能再难将他逮捕。
其次,杜特尔特及其支持者被指有能力干扰诉讼程序,他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施压证人或妨碍调查。
此外,杜特尔特面临严重指控,如果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漫长刑期,这使得他有强烈动机影响证人。
最后,杜特尔特及其家人一再公开质疑国际刑事法院的合法性,甚至将拘押行为称为“绑架”,这种态度进一步加剧了ICC对其妨碍司法的担忧。
ICC法官认为,杜特尔特拥有“必要的政治人脉”及“支持网络”,这些网络“可能有助于他潜逃”。
但杜特尔特的羁押在菲律宾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此次ICC对杜特尔特释放请求的驳回遭到不少菲律宾网民的反对。有网民评论称“ICC的裁决就是一个骗局”。
菲律宾现任总统马科斯支持国际刑事法院的行动,并下令逮捕杜特尔特,这一决定被视为马科斯试图削弱杜特尔特家族政治影响力的举动。
然而,杜特尔特的支持者却认为,这一案件是国际司法对菲律宾主权的干涉,并指责马科斯政府向外部压力妥协。
杜特尔特的女儿、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多次公开发声,批评国际刑事法院的合法性,并试图为其父亲争取释放。这种分裂的态势让菲律宾社会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
事实上,杜特尔特案件不仅是菲律宾国内政治的缩影,更是国际司法与国家主权博弈的焦点。
2019年,菲律宾正式退出《罗马规约》,理由是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是对杜特尔特的政治迫害,侵犯了菲律宾的主权。
然而,国际刑事法院坚持认为,其对杜特尔特的调查仍然合法,因为案件涉及的时间段发生在菲律宾仍为缔约国期间。这一立场使得杜特尔特案件成为国际司法权威与国家主权边界争议的典型案例。
杜特尔特的命运无疑牵动着菲律宾国内外的关注。他的羁押是否会削弱其家族的政治影响力?马科斯政府能否借此机会巩固自身权力?国际刑事法院是否能够通过此案进一步确立其权威?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