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 任正非再次强调“不造车”,赛力斯发声

    发布时间: 2025-09-16 00:01首页:主页 > 宏观 > 阅读()

    不久前,任正非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并明确不允许任何下属发表与此相悖的言论。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战略定力的宣示。造车会卷入价格战与品牌泥潭,而华为选择的是在汽车产业链中占据高位,成为提供商。

    在9月13日泰达论坛上,赛力斯集团CTO周林的发言,正是这一战略的最佳注脚。他强调技术跨界、生态协同、系统突破,几乎完全对应华为的产业思路。赛力斯看似在谈自身,其实更像在替华为传达产业定位。

    周林提到,智能增程系统已能识别1100多个场景,700余项参数实现毫秒级监护。这些技术并非只能为赛力斯独享,而是可被复制和输出的能力。它指向的并不是造车卖车,而是打造“标准化解决方案”。

    他还强调“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程、系统自进化”的整车架构,这与华为ICT基因高度契合。华为要做的,不是卖一款车,而是提供可复用的软硬件底座,让更多车企借助其平台快速迭代产品。

    在用户服务层面,赛力斯披露的数据同样耐人寻味。累计安全呵护服务19.5万次,远程诊断超8000次,节约维修时间30万小时。这些数据意在证明:华为不仅提供技术,更能建立一整套用户服务标准。

    周林还提出“厂中厂”模式,推动供应链集成化与集聚化。这背后是华为式的管理逻辑——通过体系化协同提升效率。赛力斯不过是载体,真正的亮点是供应链管理能力可被规模化复制。

    国际化布局同样如此。无论是“问界山河・智驾欧洲行”,还是慕尼黑车展参展,本质都在于测试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在海外能否落地。赛力斯的出海动作,本质是华为技术、生态与体系的出海。

    因此,当外界依旧将华为与“造车”挂钩时,赛力斯的发声正好完成了一次澄清。华为真正要做的,是成为所有车企的“提供商”:提供研发平台、供应链能力、用户服务与国际化体系,而不是造整车。

    这种路径的高明之处在于,华为避免卷入价格战,同时能以“赋能者”身份影响更多车企。赛力斯的每一次亮相,既是品牌营销,也是对华为“不造车”立场的强化与传播。

    最终,赛力斯的角色清晰可见:它既是华为的实践场,也是华为的代言人。任正非“不造车”的表态,在赛力斯的演讲中被再次放大。未来华为在汽车产业的身份,注定不是车企,而是提供商。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国内 - 国际 - 产业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联系客服QQ:2768911 官方微信:jiuricaijing 服务热线:4008-121-221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2-2025 九日财经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宝安南路蔡屋围发展大厦2302室 粤ICP备2025475172号-1 XMl地图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