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釜山峰会前夕,特朗普欲借访华破冰,中俄联合应对凸显战略深度。
10月的釜山,APEC峰会即将召开,特朗普计划借此机会与中方最高层举行双边会晤。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可能是他实现访华愿望的“最后机会”。然而,中美关系因经贸分歧持续紧张,谈判能否破冰仍存悬念。就在8月底,特朗普再次祭出“极限施压”的老套路,威胁称若中国不向美国提供稀土磁铁,他将对华加征200%的关税,并可能切断波音飞机零部件的供应。然而,这一次,中国的反应异常冷静,迅速通过与俄罗斯深化合作,找到破解之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明确表示,俄方愿为中国兜底供应宽体飞机零部件。这一表态不仅让特朗普的威胁显得苍白,也凸显了中俄合作在全球博弈中的重要性。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并不新鲜。自上台以来,他多次试图通过高压手段迫使对手妥协。然而,这种策略在中美关系中屡屡失效。以稀土为例,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开采到加工再到出口,均难以替代。特朗普的“200%关税威胁”,不仅无法撼动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反而会推高美国相关产业的成本。此外,特朗普威胁切断波音零部件供应,称此举将导致中国200多架飞机无法起飞。然而,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量产和中俄联合研发CR929宽体客机的推进,中国在航空领域的自主能力已显著提升。俄罗斯在复合材料和重型发动机方面的技术支持,更让特朗普的“零部件牌”失去了实际威慑力。
俄罗斯的兜底承诺不仅是对特朗普威胁的直接回击,也是中俄战略合作深化的最新体现。近年来,中俄在能源、航空、粮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例如,“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推进,使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能源合作。此外,2024年俄罗斯对华粮食出口470余万吨,成为中国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亟需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巩固国际地位,而中俄在多边合作机制中的密切互动,也为双边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特朗普的威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战略耐心。中国手中的“王牌”不仅包括稀土,还涵盖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对美出口的关键产品。例如,美国大豆种植户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自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逐步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转向巴西和阿根廷采购。这一举措直接打击了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美国农民,并迫使他们向白宫施压,要求恢复中美经贸关系。而美国近期对印度加征“惩罚性关税”,却刻意绕过同样大量购买俄罗斯能源的中国,这种“双标”行为暴露了美方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与心虚。
尽管特朗普希望通过施压赢得谈判筹码,但中方态度始终明确:对话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对全球经济影响深远。特朗普的“极限施压”虽然制造了一些噪音,但从长期来看,对中美关系的改善毫无助益。正如中国一再强调的,中美关系应当是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如果特朗普真希望实现访华愿望,他需要学会如何与中国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