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9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爆出猛料:特朗普要求欧盟对中国和印度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最高100%关税。理由看似高大上,说是为了“联合施压”让俄罗斯停止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可稍微有点国际常识的都明白,这场关税大棒挥舞的背后,根本不是乌克兰战场的胜负,而是美国想借刀杀人,削弱中俄印,同时让盟友为自己冲锋陷阵。
这场关税大戏的第一幕就是“让别人打头阵,自己坐收渔利”。特朗普为什么非要欧盟先出手?答案其实不难猜。美国在单打独斗的关税战里连连受挫,步步后退,中国硬是成为全球第一个让特朗普收回“对等关税”政策的经济体。吃了亏的特朗普换了思路,开始玩“拉帮结派”,让盟友先冲锋,自己殿后。一句话,美国想要的不是简单的经济制裁,更是想让欧盟背锅。谁都明白,美国完全可以自己对中印加税,但它偏偏要欧盟先上,自己只在幕后“效仿”,这样一来,欧盟背的是“恶名”,美国捞的是“好处”。
欧盟这回被特朗普架在火上烤。对中国、印度加征高达100%的关税,表面上是要“卡死”中俄的能源合作,实则是给欧洲政坛和经济体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明白,欧盟在美欧同盟里只是个“前哨”,关键时刻得替美国冲锋,失误还得自己买单。欧盟代表团紧急飞赴华盛顿谈判,冯德莱恩的处境可谓危如累卵。美方话说得很直,不配合就评估安全援助,甚至不排除调整在欧军事部署。欧洲短期内离不开美国的安全承诺,只能在政治正确和经济利益之间左右为难。
欧盟内部的分裂在这场大考下彻底暴露。法国、比利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加税,理由很现实:2024年法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高达89亿欧元,对印度航空航天材料出口超32亿欧元,这种级别的贸易量,哪经得起随便加税?德国汽车产业链更是和中国市场深度捆绑,2024年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占全球的35%,加税后欧洲汽车价格必然飞涨,销量锐减,整个产业链都要跟着遭殃。波兰、立陶宛等则忙着站队美国,欧盟议会投票,62%议员明确反对对中印加税,民调显示75%的欧洲人要求冯德莱恩辞职,77%的欧洲人认为之前的美欧贸易协议“出卖了欧洲利益”。
经历了疫情、俄乌冲突、美元加息、特朗普“对等关税”轮番冲击,欧洲经济本就捉襟见肘,现在还要对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挥刀,后果根本不是欧盟能承受的。右翼势力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崛起,民众对高物价、高失业率已经忍耐到极限。再来一轮关税危机,欧洲政坛可能会迎来新一波“地震”。冯德莱恩夹在压力锅中,进退维谷,连德国总理都站出来公开喊话,“要优先考虑欧洲产业利益,不能盲目跟从外部指令”。
这一切背后,美国算盘打得啪啪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俄出口总量48%。美国很清楚,一旦欧盟对中印加税,资金流转链条就会受限,俄罗斯的能源收入自然缩水。美国试图通过“金融围剿”逼俄让步,自己却躲在后排看戏。可问题是,中俄能源贸易早已是本币结算,美欧想切断合作根本不现实。俄罗斯能源一旦转向亚洲市场,美国和欧洲的能源价格反而会被反噬。美国制造业就业压力大增,铁锈地带失业率环比上涨,加税成了转移国内矛盾、讨好选民的政治工具。对内讨好、对外甩锅,特朗普这一套玩得炉火纯青。
美国的“关税同盟”难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失衡。欧盟对俄制裁已持续18轮,经济损失巨大,能源价格飙升,工业成本高企,民众怨声载道。斯洛伐克总理都直言,继续制裁于事无补,只有电价、气候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能打动选民。对华加税不仅损害欧洲经济,还会带来政治灾难。右翼势力趁机煽风点火,欧洲政府已经被推到悬崖边。
与此同时,中俄能源合作、印中大市场的活力,远非美欧“关税联盟”能够切断。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和全球供应链调度能力,早已不是关税手段可以阻挡的。中国已多次强调,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改变发展节奏,更不会为了讨好谁就牺牲自身利益。美欧的压力越大,倒逼中国在能源、贸易、科技等领域加速自立自强。反观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那一套,正在加速欧洲的“战略独立”,美欧裂痕越来越大。
有意思的是,冯德莱恩的政治命运成了整个欧盟对美政策的风向标。她若再为美妥协,触发弹劾程序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大。欧盟议会、各国总理、广大民众都在用选票和民意表达对美欧“同盟政治”的不满。冯德莱恩夹在美欧矛盾、产业压力和民众怒火之间,成了最尴尬的“棋子”。
展望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美欧达成某种有限妥协,欧盟或许只对中印部分非能源产品加税,象征性地“表忠心”,但绝不敢全盘接受美方要求。谈崩的风险也真实存在,一旦美欧彻底翻脸,欧洲的“战略独立”会得到极大加速,冯德莱恩的政治生涯或许就此画上句号。
最关键的是,中国这次摊牌的态度非常明确:谁敢动手加税,谁就要做好被反制的准备。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承受中国市场的反击力量。中国不是乌克兰,也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棋子。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谁跟着美国搞极限施压,谁就得付出沉重代价。美欧盟友想清楚了吗?这场关税大战,真正的赢家绝不会是那些被当做“枪使”的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