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墨西哥政府宣布将对进口自中国和部分亚洲国家的汽车征收高达50%的关税,并对钢铁、纺织、摩托车、玩具等多类产品实施不同幅度的税率调整。墨方解释,这是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岗位”,同时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然而,舆论普遍认为,这一举措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对美国压力的回应——避免成为中国汽车进入北美市场的“后门”。
(墨西哥经济部长马塞洛·埃布拉德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法新社)
这无疑是一场关乎贸易与政治的较量,但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快速崛起的自主品牌,释放出的信号与挑战。
表面是关税,实质是遏制
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的话很直白:“如果没有保护,你几乎无法竞争”。这句话道出了西方不少国家政客的真实心理——他们害怕中国制造的效率与价格优势。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方面的优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降维打击”。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国门,在欧洲、中东、东南亚乃至拉美市场攻城略地。尤其在墨西哥,短短几年间,中国汽车的销量就呈现爆炸式增长。
这本应是公平竞争的结果。然而墨西哥此举,将20%的关税直接拉升到50%的“顶格水平”,几乎是在竖起一堵人为的贸易高墙。它并非单纯的经济调控,而是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属性。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汽车进入本土市场保持高度警惕,如今这种戒备被延伸到墨西哥,逻辑十分清晰:防止中国通过“墨西哥通道”借助美墨加协定(USMCA)进入北美。
一句话,墨西哥挥刀,背后是美国在递刀。
“保护就业”的幌子,真正的输家是谁?
墨西哥政府强调,这项政策是为了保护32.5万个面临风险的制造业岗位。听上去堂皇,但仔细推敲却漏洞百出。
首先,关税壁垒并不能真正创造就业。事实证明,长期依赖保护的产业往往缺乏竞争力,最终反而失去市场。历史上,美国钢铁业在加征关税后并没有复苏,反而导致下游产业成本上升,消费者埋单。
其次,中国汽车在墨西哥的畅销,恰恰说明当地消费者需要价格合理、性能优越的产品。阻止中国车进入,只会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甚至限制墨西哥自身产业升级的机会。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车企并不是“只卖车不投资”。相反,他们正积极在拉美落地建厂、带动本地就业:
墨西哥若因迎合美国而选择“筑墙”,等于亲手拒绝了就业与产业升级的机会。真正的受益者只有美国,而最大的输家则可能是墨西哥普通民众。
中国汽车的突围与自信
面对新的关税挑战,中国汽车企业并不会退缩。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壁垒与封锁,却依然在全球产业链上拼出了今天的地位。
中国自主品牌有几大底气:
新能源技术优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奇瑞的混动系统、吉利的SEA架构,已经处于全球前列。 规模与成本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让企业具备极强的规模效应,即便加征关税,中国车依然可能在性价比上保持优势。 全球布局能力:比亚迪在巴西设厂、长城在泰国投产、奇瑞在印尼合作建厂,这些都为突破壁垒提供了现实路径。 品牌国际化: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在中东,中国车成为家庭首选;在非洲,中国车更是以高可靠性广受青睐。
关税壁垒挡得住一时,却挡不住全球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要有战略耐心,更要有斗争精神
从更大格局看,墨西哥的举动提醒我们:自主品牌走向世界,不可能一路坦途,必然会遭遇层层政治阻力。尤其在汽车这样的大宗产业上,它不仅是市场竞争,更是国力与产业政策的较量。
我们需要:
在斗争中成长,在挑战中突破,这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过去几十年的缩影。
这不仅是汽车之争,更是文明自信之争
有人说,汽车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当年中国汽车起步时,多少人觉得我们永远只能做“代工厂”“组装厂”。但今天,中国品牌汽车已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领军者,代表着新工业文明的方向。
墨西哥的关税阻挡不了这一趋势。它只是一次提醒:当你真正强大时,必然会引来打压。但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对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企业来说,我们更应该在此刻展现出信心和耐力。越是有人设限,我们越要把产品做到极致,把品牌做响亮,把全球布局做扎实。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真正能挡住中国汽车的,不是关税,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有决心继续奔跑。”
墨西哥此举是中国车企在全球化道路上的一次考验,也是自主品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的烦恼”。我们不能把它看作终点,而要看作倒逼我们进一步壮大的契机。
自主品牌汽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到今天,已经是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任何壁垒都挡不住这股潮流。未来属于那些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企业。
面对墨西哥的50%关税,我们更应该喊出一句话:关税再高,也挡不住中国汽车驶向全球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