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桂林市中心中山中路上的百货大楼,作为综合经营的多层商业楼,见证了桂林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从传统百货向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蜕变。本期我们就走进桂林百货大楼,一同回望这栋“老房子”的流金岁月。
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商店
说起国营百货商店,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感到亲切,那是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的独特记忆。桂林百货大楼的前身就是位于中山中路与文明路交会处的文明路百货商店,也是一家承载着许多人回忆的国营百货商店。
解放初期,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桂林的零售百货业还是以私营商店为主力军,而国营占比较少,据1953年末统计,私营百货零售占62.2%。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到1955年桂林国营百货和私营百货占比来到五五开。
文明路百货商店(桂林百货大楼前身)。记者苏展 翻拍
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经济建设的深入,公私合营的浪潮来袭,桂林的国营百货开始发力,全市私营、个体改造为国营、公私合营、集体合作商店占91.83%,百货市场在国营公司主导下,统一制订购销计划,统一价格和统一提供货源,执行统一供应的集中管理体制。就在此时,在全国新老中心城市崛起了一大批崭新的国营百货商店,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位于桂林中山中路与文明路交会处的这家文明路百货商店于1957年筹建,1958年建成,以路名“文明路”为店名。
一时之间,私营商店寥寥无几。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农村,国营商店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国营商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商品的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避免了市场的波动和价格的虚高。虽然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限,但却能够保证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物资。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时代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样貌。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商家多崇尚“顾客是上帝”的服务信条,消费者的一条差评,一个投诉,一个避雷帖子,就能让商家忙乱一阵子。而在那个商品物资缺乏和商品供应渠道单一的时代,国营商店就相当于一个垄断行业,人们买东西大多要凭票。
那时营业员和顾客之间亦没有服务与被服务的概念,更不会把顾客当“上帝”,甚至和顾客吵架也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商店还有一条响当当的店规:“不得打骂顾客”,这要是放在今天的社会是无法理解与想象的。毕竟物以稀为贵,据《桂林市商业局志》记载,到1979年,桂林百货公司旗下包括文明路百货商店在内的商店有18个。这样的时代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生改变。
1987年,桂林迎来了第一座大型综合零售商场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数据,1979年,中国大陆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店仅10家,至1994年已猛增至40家。而桂林的百货行业的购销业务也开始由统购包销、计划分配,逐步向自由购销、放开经营转化。1990年末,市区国营百货行业零售网点41个。这期间,桂林这座城市也迎来了第一座大型综合零售商场,那便是由文明路百货商店改建而成的桂林百货大楼,桂林人的购物选择从此改变。
1987年11月,刚刚开业一个月的桂林百货大楼外景。记者苏展 翻拍
桂林百货大楼于1987年10月1日落成开业。原文明路百货商店是一栋总共两层,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楼房,前有骑楼,上层楼安装玻璃窗。一楼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棉织品以及搪瓷五金等商品,而二楼则汇聚了服装鞋帽、儿童玩具、布匹丝绸、文化用品以及钟表眼镜等商品。
而新落成的这座百货大楼总建筑面积1.79万平米,采用全玻璃幕墙,大楼正面以15米半径弧形与两侧玻璃幕墙连成一体,映衬出秀美的街景。大楼内现代化设施齐全,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消防监控和卫生设施,内部装饰豪华,购物环境宽敞。总共有5层楼(含地下室)作为营业厅,面积7500平米。这个建筑项目还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选编入《中国八十年代优秀建筑》一书中,1988年获自治区优秀设计二等奖。
新落成的桂林百货大楼按照商品性质,下设日用品经营部、鞋帽经营部、搪瓷五金经营部、钟表照相经营部、文化用品经营部、针织品经营部、纺织品经营部、服装经营部、家电经营部、五交经营部、家具经营部、食品经营部及外汇商品商场。
当天众多市民纷纷前来参观购物,场面盛况空前,人们走进百货大楼,仿佛置身于一个梦想中的世界。从时尚的服装到精致的文具,从家居用品到新奇的玩具,应有尽有,每一件商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售货员们穿着统一的制服,孩子们大多对扶手电梯这个稀罕物报以兴趣,不厌其烦地来回搭乘。
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时代的消费者
在“老桂林”的记忆中,九十年代的百货大楼是“高档”与“品质”的代名词。那时候人们逛百货大楼不只是满足购物需求,更是一种时髦的休闲方式。走进大楼,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尊贵与满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那些年,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一声吆喝、每一次排队,都是那个时代独有的记忆符号。
在短短几年间,桂林百货大楼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逐渐向集约型、规模型的经营方向发展。经营品种由1987年开业时的1.33万种,到1990年增加到2.45万种。
上世纪九十年代,百货大楼组织业务员开展技术操作比赛。记者苏展 翻拍
大楼货源渠道广,不仅与全国一些大的商业批发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而且与全国一些名、优、新、特商品的生产厂家直接建立了购销关系,直接从工厂进货比重逐年提高。1988年纯购进2850万元,占总购进4743万元的60%。1989年纯购进3988万元,占总购进5575万元的71.53%。1990年纯购进5992万元,占总购进7490万元的80%。
在商品销售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拓宽销售,以优质服务、品种多、货真价实吸引顾客,成为桂林市的购物中心。销售额逐年上升,1988年销售额为5522万元,1989年销售额为6046万元,1990年销售额达8480万元,比1988年增长53.56%。在1990年的销售中,百货类商品占26.8%,纺针织品类(含服装)占19.23%,文化用品类占6.7%,五金交电类占21.73%,副食品类占6.87%,其他类占18.67%。经济效益显著,1988年实现利润118.44万元,1989年利润342.9万元,1990年利润381万元,比1988年增加2.2倍。
上世纪九十年代,百货大楼举办评选活动。图为公司代表给“顾客最满意的营业员”颁奖戴花。记者苏展 翻拍
随着时间推移,桂林的商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九十年代,桂林市区多家百货商场拔地而起,形成了十字街商圈。桂林百货大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大踏步发展。荣获全国百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第9名;《人民日报》曾头版发表文章盛赞大楼的佳绩和经营之道。1993年4月组建为桂林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百”);1995年、1996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和5.10亿元,跻身于“全国百家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和“全国商业信誉企业”行列,成为当时广西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之一,被誉为“广西商业的脊梁”,广西大型综合零售商场改革的先行者。
进入新世纪后,电商崛起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大型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多年来,面对不同时代的挑战,“桂百”本着稳步扩张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由单店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公司坚持成熟名品百货店的经营定位,在做精桂林百货大楼A楼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王城商厦、桂林微笑堂(2008年经桂林市国资委资产拆分后剥离桂百)、桂林百货大楼B楼、青狮潭桂百培训中心、金鹿养殖场,收购了桂林新凯悦大酒店100%股份,经营面积约14.55万平方米。目前,公司已成为以百货业态为主,超市、餐饮、养殖场等多种业态协同发展的大型现代化商业综合型企业。作为全区率先实行“货款无障碍结算”制度的零售企业,赢得了广大供应商的广泛认可,树立行业合作新标杆。公司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最佳效益零售商店,全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广西首批和谐企业、文明单位、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如今的桂林百货大楼
时至今日,当人们再谈起桂林百货大楼,可能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与“时髦”直接关联,更多的是关于“情怀”的诉说。作为“老商场”,桂林百货大楼近年来不断进行升级改造,自始至终,商场坚守“亲民定价”核心定位,以合理实惠的价格、丰富的商品选择,成为贴合百姓日常所需、兼具特色优势与民生属性的口碑商场,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个时代的消费者,它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绅士,优雅地守护着桂林人的集体记忆,也在新时代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